長江“源頭夕照”:他們在雪山腳下安度晚年
圖為(wei) 治多縣幸福敬老院內(nei) ,老人們(men) 在餐廳吃早餐。胡貴龍 攝
上午十點,長江源頭的青海玉樹治多縣幸福敬老院內(nei) ,陽光靜靜普照小廣場,金色轉經筒邊身著藏袍的老人彎腰拄拐,牽著吃糖的孩子悠悠踱步,遠處皚皚雪山起伏。
圖為(wei) 老人們(men) 散步。潘雨潔 攝
“那是護工的孩子,”院長德高笑著介紹,“護工們(men) 忙得顧不上家,老人們(men) 就把他們(men) 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孫兒(er) ’,特別疼愛。”
“在這裏,我們(men) 不僅(jin) 提供照料,也‘提供’陪伴和慰藉,”德高說,“希望讓那些年輕時‘吃過苦’的老人在喜樂(le) 中安度晚年。”
圖為(wei) 曬太陽的老人。胡貴龍 攝
饑餓困苦的青年記憶
走進一間溫暖小屋,雕花的藏式木家具明亮整潔,66歲的巴日阿德頭帶貝雷帽、挺直身板,將幹淨的白襯衣袖管卷起,認真抄寫(xie) 黨(dang) 員筆記。年輕時,巴日阿德在生產(chan) 隊放牛,“穿著沒底子的鞋、破棉絮裹在腿上防寒,”直到18歲去省會(hui) 西寧當兵,“才第一次穿沒有洞的衣服。”
那時鄉(xiang) 上沒有醫生,兒(er) 時跟父親(qin) 學過一點把脈、抓藥、紮針的村支書(shu) 巴日阿德“兼職”了村醫,“騎犛牛、走路,整整一天才能到達病人家。”
才仁求措年幼時與(yu) 哥哥失散,跟母親(qin) 相依為(wei) 命,四處乞討為(wei) 生,“白天穿的破羊皮,晚上解下腰帶蓋在身上、躺著草皮睡,”十三歲時,媽媽生病去世,她餓著肚子跟村裏的孩子一起出去撿蘑菇。
圖為(wei) 醫護人員為(wei) 老人做檢查。胡貴龍 攝
“後來,我報名參加鄉(xiang) 上的民兵隊,”才仁求措回憶,為(wei) 了背石頭下山給牧民壘羊圈,肩膀勒得生疼。“青稞、麵粉要趕著犛牛從(cong) 鄉(xiang) 上馱回村子,過河時沒有橋,隻能趟水過去。”
時過境遷,如今巴日阿德的兒(er) 子從(cong) 衛校畢業(ye) ,接起阿爸的“接力棒”回到故鄉(xiang) ,和同事一起開車駛過父親(qin) 當年用腳丈量的路,挨家挨戶為(wei) 牧民“送醫上門”,肩上的破牛皮袋已變成藥品、器械齊備的醫藥箱。
圖為(wei) 老人們(men) 跳鍋莊舞。胡貴龍 攝
而年近八旬的才仁求措依然像過去一樣愛穿軍(jun) 裝、戴軍(jun) 帽。珍藏的木盒子裏,是1979年自己站在天安門前的黑白照片,那時她被評為(wei) “全國三八紅旗手”。
青春獻給工作和村民,才仁求措一直沒結婚,“但我一點也不後悔,身後有國家和政府,心裏很輕鬆,如果哪天不在了,會(hui) 把我的一切都交給國家。”
圖為(wei) 老人們(men) 閱讀。胡貴龍 攝
我們(men) 真正想給老人們(men) 的是一個(ge) 家
沙加梅老人曾兩(liang) 度因重病轉移至省會(hui) 西寧住院,護工歐江和搭檔日夜輪守在病床前,給他喂藥、穿衣、擦身、按摩、泡腳,背著他下床行動。
“剛做完手術時,老人情緒不好,說重話、鬧脾氣,”心急又委屈的歐江無奈之下撥通了院長德高的電話,“院長很理解,也鼓勵我無論如何要堅持下去。”
如今,沙加梅身體(ti) 漸好,日常起居行動都能自理,他說:“要是沒有歐江,我可能活不下來,他就像我的兒(er) 子一樣。”
圖為(wei) 護工歐江為(wei) 沙加梅老人穿鞋。潘雨潔 攝
幾日前,歐江照顧的一位癱瘓老人去世,“每次推開他的房間門,好像他還躺在那裏,笑著看我端飯、倒水,”說到這裏,他流下淚。
歐江的雙親(qin) 早逝,他在敬老院工作多年,服侍過多位臥床不起的老人,“我在家沒這樣照顧過父母一天,不由地會(hui) 把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
“雖然我們(men) 是在照顧老人,其實和他們(men) 互相依賴,”德高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他們(men) 的情緒影響著我們(men) ,看著老人笑嗬嗬,就會(hui) 覺得身上有勁兒(er) 。”
午飯時分,德高來到旦沙洛措和久日西然老兩(liang) 口房間探望,今天吃的是青紅辣椒炒肉、酸菜粉條和米飯,爺爺邊吃邊講了個(ge) 笑話,逗得奶奶捂嘴直笑。
2017年,老伴去世、沒有子女的旦沙洛措和久日西然先後住進敬老院,兩(liang) 人慢慢熟悉、日久生情,便結成夫妻。
“從(cong) 前一個(ge) 人在家裏,心裏的難受沒人說,”旦沙洛措說,“現在我倆(lia) 什麽(me) 事都一起做,我生病躺在床上,他給我端水喂飯,有他陪著,我就覺得好。”
閱覽室內(nei) ,三四位老人圍桌而坐,口中不停念著,“這是草原牧民口耳相傳(chuan) 的格薩爾詩篇,”德高說,隔壁房間的老人們(men) 正切磋藏棋、縫紉機前忙碌,“他們(men) 閑時編織門簾、口袋,放在‘愛心超市’展出、售賣,還把這種傳(chuan) 統手藝教給附近學校的小孩子。”
德高介紹,每年七八月,敬老院會(hui) 組織集中戶外活動,選晴好的天氣在草山上搭起帳篷,接老人們(men) 上山“小住”,一起做飯、跳鍋莊、做遊戲。“逢年過節,我們(men) 陪伴他們(men) 的時間,比家人還久。”他說。
圖為(wei) 幸福敬老院廣場。胡貴龍 攝
據了解,2010年玉樹地震後,治多縣先後修繕、新建五所敬老院,目前收養(yang) 近460名特困供養(yang) 老人。
“一輩子離不開雪山、草原,老人們(men) 無法適應別處的生活,所以我們(men) 盡量還原熟悉的生長環境、保留過去的生活習(xi) 慣,他們(men) 才能舒服、放鬆,”德高說,“物質條件雖好,但我們(men) 真正想給老人們(men) 的是一個(ge) 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長江源頭的幸福敬老院
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的幸福敬老院海拔超4000米,是青海省內海拔較高的敬老院之一。[詳細] -
在長江發源地老有所養 一切支出政府“埋單”
71歲的才仁青措老人說,“從最早的治渠敬老院住到現在的感恩敬老院,已20年了,到這個年紀還能過得這麽好,這裏就是我的家。”[詳細] -
青海省治多縣讓牧區“三無”老人有“五保”
“我在敬老院已經好幾年了,這裏就是我的家,我吃住不花一分錢不說,敬老院還每個月給零花錢,真是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啊!”永葉告訴記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