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高原觀鳥18年,他記錄了什麽

發布時間:2021-08-11 16:36:00來源: 瞭望


在青海省西寧市寧湖濕地公園,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hui) 會(hui) 長王艦艇用望遠鏡觀鳥(1月12日攝)嚴(yan) 賦憬 攝

  “什麽(me) 是鳥?”這個(ge) 問題,王艦艇愛問別人,也時常問自己。63歲的王艦艇是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hui) 會(hui) 長,觀鳥18年來,帶著記錄、認識、啟發和科普的理想,他奔走在青海高原的峽穀、高山與(yu) 河畔,追尋鳥的蹤跡。

  在高原,王艦艇日複一日觀察、記錄每種鳥兒(er) ,識別青海境內(nei) 鳥類400餘(yu) 種,參加科普活動80餘(yu) 場……常年的積累讓王艦艇成為(wei) 高原鳥類的專(zhuan) 家和高原生態環境的記錄者,為(wei) 科研工作者和生態環境部門提供了許多寶貴資料。他拍攝的一張張照片與(yu) 一段段視頻,記錄著高原鳥類生態的變遷。

  探索的起點

  盛夏時節,青藏高原天氣變化莫測。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wu) 蘭(lan) 縣金子海,頭戴遮陽帽,手拿望遠鏡,王艦艇正在觀測黑頸鶴。一會(hui) 兒(er) ,烏(wu) 雲(yun) 現身,雨滴淅瀝,而王艦艇依舊守在相機前。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青藏高原濕地鳥類的旗艦物種,主要棲息於(yu) 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澤及蘆葦沼澤間,種群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等地,是世界上為(wei) 數不多生長、繁衍在高原的鶴。”一說到鳥,王艦艇滔滔不絕。

  7月5日至14日,王艦艇及其團隊參與(yu) 了青海省黑頸鶴保護與(yu) 監測項目。10天時間,他們(men) 的足跡遍布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主要調查黑頸鶴的分布範圍、種群數量和棲息地狀況等。

  除了黑頸鶴,讓王艦艇牽掛的鳥兒(er) 還有很多。在海東(dong) 市平安區小峽鎮西溝峽,水流湍急的山穀中有一處嶙峋峭壁,一對黑鸛和它們(men) 的3隻幼鳥在這安了家。

  王艦艇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來到這裏看黑鸛。從(cong) 2020年發現這裏的黑鸛產(chan) 下幼鳥,他幾乎每周都要來一次。“黑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且很戀舊巢。從(cong) 幼鳥出生到現在起飛覓食,見證它們(men) 成長的同時,我也學到了更多。”王艦艇說。

  高原之上,觀察到的每一隻鳥兒(er) 和每次觀鳥經曆,令這位63歲的觀鳥達人激動不已。有一年春天,為(wei) 找尋一種名為(wei) 銀喉長尾山雀的鳥兒(er) ,王艦艇在連綿山巒中探索。5月的青海高原,說冷不冷的天氣下起雨,一時大意的王艦艇身著單衣,陣陣寒意襲來。萬(wan) 幸他及時走出了大山,也成功拍攝到銀喉長尾山雀。

  為(wei) 記錄好青海高原的鳥兒(er) ,野外生存、登山蹚水都是王艦艇的必備技能。“人生是一個(ge) 不斷學習(xi) 的過程,觀物須有自得。”如今,王艦艇為(wei) 了觀鳥,已然成為(wei) 一名探險家。

  為(wei) 觀鳥、拍鳥,不是科班出身的王艦艇從(cong) 書(shu) 本中汲取營養(yang) ,甚至專(zhuan) 程從(cong) 西寧到北京購買(mai) 專(zhuan) 業(ye) 的觀鳥書(shu) 籍,手中的觀鳥設備和攝影設備也不斷更新。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觀鳥是起點,是我探索大自然的絕妙平台。”王艦艇說。

  注定的選擇

  “我自小就熱愛自然,我和鳥的緣分也許從(cong) 小時候就開始了。”王艦艇笑著說,童年的他有一顆按捺不住的心,對大自然有強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父親(qin) 從(cong) 部隊轉業(ye) 來到海北藏族自治州工作,童年時期的王艦艇在林間、草原和湖畔度過許多閑暇時光。他愛挖野菜、捉蟲子,也喜歡爬到樹上,遠眺空中的鳥。鳥類飛行、捕食的一舉(ju) 一動都讓他驚歎不已。那時,他已經萌生了記錄這些鳥兒(er) 的想法。

  初中時,在西寧上學的王艦艇開啟了攝影之路。學校老師發現他對自然事物的觀察力和攝影興(xing) 趣,便鼓勵他試著拍些東(dong) 西,還借照相機給他試手。“我至今還清楚記得,老師借給我的是國產(chan) 海鷗牌120雙鏡頭相機。”王艦艇說。

  為(wei) 了自己的興(xing) 趣,王艦艇省吃儉(jian) 用,將零花錢用於(yu) 采買(mai) 散裝相紙、膠卷和顯影粉、定影粉等材料,還用小木箱和燈泡自製了曝光箱,設備簡陋卻難掩少年一顆求索的心。

  長大後,王艦艇進入工廠成為(wei) 一名電器維修工,雖然生活平靜,他卻仍懷有對自然的渴望。2003年,他來到青海湖拍攝風光片。在那裏,他拍到了一隻天鵝,纖細優(you) 雅的身姿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那時拍得不好,照片裏的天鵝就像一根豆芽菜。”王艦艇笑著說,雖然以前自己一直熱愛攝影,但這次青海湖之旅,讓他下定決(jue) 心從(cong) 事攝影工作。

  隨後,王艦艇進入旅行社工作,同時為(wei) 一些雜誌供稿。憑借年少時打下的攝影基礎,他去祁連山拍佛像,去峨堡山拍古城牆,去黃南藏族自治州拍民俗六月會(hui) ,去甘肅省臨(lin) 澤縣拍工業(ye) 遺址。

  2005年,王艦艇接待了一位來自台灣的職業(ye) 觀鳥遊客。這位遊客感慨,青海高原如此遼闊,鳥類種群這麽(me) 富饒,為(wei) 什麽(me) 不將其記錄下來呢?一條觀察生命探索自然的道路在王艦艇心中延伸——把攝影與(yu) 觀鳥結合,用自己的熱愛為(wei) 高原生態之變留下記錄。

  畢生的追求

  “觀鳥同時也要記錄,針對本土鳥種的調查和數據積累,見證著高原生態變化。”王艦艇說,青海的鳥類種類和數量逐年遞增,截至目前,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hui) 在西寧市區共觀測記錄鳥類200餘(yu) 種,在青海觀測記錄鳥類430餘(yu) 種。

  “近年,我們(men) 觀察到諸如黑鸛、疣鼻天鵝、白琵鷺、草鷺、白額雁、豆雁、細嘴鷗等高原少見的鳥類,說明青海生態環境變好,民眾(zhong) 環保意識不斷提高,吸引了更多鳥兒(er) 棲息停留。”王艦艇說。

  “大家知道什麽(me) 是鳥嗎?見過天鵝嗎?西寧市區的麻雀有幾種呢?……”2021年青海省第40屆“愛鳥周”活動中,帶著精美的科普小冊(ce) 子,王艦艇到西寧市光華小學、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民族中學,和孩子們(men) 暢談鳥類知識。通過不斷引導、展示和互動,在熱烈氛圍中,一顆顆熱愛鳥類的種子埋進了孩子們(men) 的心底。

  “我重新認識了鳥,學到好多知識,我要分享給爸爸媽媽,讓大家一起來關(guan) 愛鳥類和自然。”西寧市光華小學五年級2班的衛欣琪說。

  如今,如何讓孩子們(men) 愛上動物,愛上自己朝夕相處的自然,成了王艦艇和他的團隊不斷深耕之事。

  多年來,他積累了大量素材,也凝結成一本本鳥類圖冊(ce) 。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三江源區,他輾轉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雜多縣、曲麻萊縣,曆時三年,編寫(xie) 成《三江源鳥類》。

  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他沿著河流濕地,見證河道環境日益改善,編寫(xie) 成《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域野生動物》。

  從(cong) 熱愛鳥,到觀察鳥,再到科普鳥,王艦艇步履不停。接下來,他還要帶領團隊編撰更詳盡的青海鳥類圖冊(ce) ,向世人展示這些高原的天空精靈。

  “有人說過,觀鳥是走進大自然劇場的一張終身免費門票,我想在這個(ge) 劇場裏一直探索。”王艦艇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