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破解“九龍治水”實現“一龍治水”
冬格措那湖。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草原風情。趙海梅 攝
濤西昂紮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的一名生態管護員,近日他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境內(nei) 的尕日尕呐山巡山時,拍攝到了一個(ge) 種群數量達二三百頭的野犛牛群正在悠閑吃草的畫麵,場麵極為(wei) 震撼、又特別罕見,這也直觀反映出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生態環境變好了,珍稀物種的種群數量也在向好發展。幾年來,青海省在推進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過程中,一項一項探索創新,一點一點推進改革。
今天,得益於(yu)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三江源地區已有效破解了曾經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的製約,當“九龍治水”實現“一龍治水”,執法監管碎片化得到解決(jue) ,極地江源正前行在設立國家公園的關(guan) 鍵階段,即將成為(wei) 絢麗(li) 綻放於(yu) 世界屋脊上的生態文明之花。
站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回望來時路,更要砥礪前行。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正式在青海省啟動,三江源腹地12.31萬(wan) 平方公裏國土被納入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範圍,這也是我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
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對於(yu) 青海而言是榮耀更是鞭策,是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階的全新探索,要在從(cong) 無到有的實踐路徑中為(wei) 全國創造一係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青海將如何迎接時代賦予的這次“大考”,在生態重要、條件惡劣、區位特殊的三江源腹地蹚出一條符合省情實際、極具江源特色的“治水”路子,踐行“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的使命和責任?
著力破解“九龍治水”製約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譽為(wei) “中華水塔”,是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必須要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三江源的草木生靈。
敢為(wei) 人先、大膽創新。2015年底,青海省向中央上報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2016年初,中辦、國辦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明確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總體(ti) 格局為(wei) “一園三區”,涉及12個(ge) 鄉(xiang) 鎮53個(ge) 行政村、17211戶牧戶72074人。
體(ti) 製試點以來,青海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青海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有力有序推動體(ti) 製試點各項任務。時至今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已順利通過評估驗收,破解“九龍治水”製約成為(wei) 極地江源的新實踐。
體(ti) 製試點以來,青海省積極創新管理體(ti) 製,從(cong) 現有編製中調整劃轉409個(ge) 編製,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hui) ,派出治多、曲麻萊、可可西裏管理處。同時,組建省、州、縣、鄉(xiang) 、村五級綜合管理實體(ti) ,實現生態全要素保護和一體(ti) 化管理,有效解決(jue) 了管理體(ti) 製不順、權責不清、管理不到位和多頭管理等問題。
對園區所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雜多縣、曲麻萊縣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進行大部門製改革,整合林業(ye) 、國土、環保、水利、農(nong) 牧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和執法職責,設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資源環境執法局,整合林業(ye) 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濕地保護站等,設立生態保護站,對國家公園範圍內(nei) 的12個(ge) 鄉(xiang) 鎮政府掛保護管理站牌子,全麵實現集中統一高效的保護管理。
同時,組建成立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chan) 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積極探索自然資源集中統一管理的有效實現途徑,開展了自然資源資產(chan) 產(chan) 權製度改革試點,將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全部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為(wei) 國家所有,確定的自然資源圖斑通過國家相關(guan) 部委組織的成果驗收。
執法監管“碎片化”有效解決(jue)
解決(jue) 自然資源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的又一重要內(nei) 容之一。體(ti) 製試點過程中,青海省不斷強化自然資源綜合執法管理體(ti) 係,在設立資源環境綜合執法機構基礎上,深入開展縱橫雙向聯合的自然資源綜合執法活動,以三江源國家公園“三級”執法體(ti) 係、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二級”執法體(ti) 係為(wei) 支撐,不斷強化縱向垂直合作綜合執法。
青海省將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安整體(ti) 劃歸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各園區管委會(hui) 設立資源環境執法局,實現生態環境國土空間管製和自然資源統一執法,自上而下形成了權責明確、嚴(yan) 格執法、監管有效的三級聯動執法機製。
為(wei) 發揮自然保護區聯盟合作機製效益,切實加強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地區間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工作,青海省與(yu) 新疆阿爾金山保護區管理局、西藏羌塘保護區那曲和阿裏兩(liang) 個(ge) 管理分局、珠穆朗瑪峰保護區管理局共同簽訂了《青新藏五大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備忘錄》,製定了《青新藏五大自然保護區協作聯盟章程》,建立跨省區長效管控和執法機製。
在此過程中,青海省積極探索自然資源刑事司法和行政執法高效聯動,先後出台《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行政執法與(yu) 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製度》等,在玉樹市人民法院成立三江源生態法庭,成為(wei) 三江源地區設立的第一個(ge) 生態法庭。
以監測推動監管,充分運用數字手段切實保護好國家公園內(nei) 的生態家珍,青海省不斷強化生態監測網絡建設,建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大數據中心和覆蓋三江源地區重點生態區域“天空地一體(ti) 化”監測網絡體(ti) 係,並在索南達傑保護站實現周邊近600平方公裏“可見光+熱成像”24小時全方位視頻遠程監控和數據的穩定傳(chuan) 輸。
國家公園“四梁八柱”基本搭建
2018年年初,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公布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ti) 規劃》,作為(wei) 我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規劃,為(wei) 其他國家公園規劃編製積累經驗、提供示範。《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ti) 規劃》麵世以來,青海省在積極推進實施“總體(ti) 規劃”基礎上,編製完成了生態保護規劃、生態體(ti) 驗和環境教育規劃、產(chan) 業(ye) 發展和特許經營規劃、社區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以及管理規劃5個(ge) 專(zhuan) 項規劃,初步形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規劃體(ti) 係。日前,5個(ge) 專(zhuan) 項規劃經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同意,已由青海省正式印發。
在此基礎上,青海省頒布施行了我國第一個(ge) 由地方立法的國家公園法規,即《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明確了管理體(ti) 製、機構設置、運行機製、職能職責、行政執法,為(wei) 國家層麵開展國家公園立法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
此外,青海省還製定印發了科研科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特許經營、預算管理等13個(ge) 管理辦法,形成了1+N政策製度體(ti) 係,並成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製定發布了管理規範和技術標準指南、標準體(ti) 係導則、形象標誌、標準術語以及生態管護規範、生態圈欄建設規範等地方標準,有效支撐了國家公園建設管理標準需要。
同時,青海省還積極開展三江源自然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本底調查,建立資源本底數據平台,發布自然資源本底白皮書(shu) ,完成《三江源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本底調查工作報告》,首次形成三江源國家公園陸生脊椎動物物種名錄。
製度建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是青海省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中的又一次創新和收獲。著力提升治理水平,今天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已基本搭建起“四梁八柱”體(ti) 係。
正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的深入推進,使曾經的“九龍治水”藩籬被有效破解,極地江源已經開啟“一龍治水”的新征程。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肩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像保護眼睛一樣愛護三江源,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三江源,相信在代際相傳(chuan) 的努力實踐中,三江清流將源源不斷滋潤華夏大地,極地江源也將成為(wei) 美麗(li) 中國最亮麗(li) 的畫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三江源國家公園出招 “九龍治水”變“攥指成拳”
2017年7月7日,可可西裏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這裏保存著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裏間的遷徙路線,支撐著藏羚羊不受幹擾的遷徙……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技術評估報告這樣評價。[詳細] -
三江源地區輸送水量年均增加近百億立方米
受氣候暖濕化等因素影響,被譽為“亞洲水塔”的三江源地區近年來輸送水量逐年增多。過去五年來,青海省出境輸送水量年均增加近百億立方米,2020年總輸送水量已超過950億立方米。[詳細] -
青海:深入推進河湖長製落實護好“中華水塔”
截止2020年底,青海省內“六河”水質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麵年均水質均達到Ⅲ類及以上,其中,長江、瀾滄江出境水質穩定在Ⅰ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