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若爾蓋濕地:黃河上遊生態保護文章這樣做!
若爾蓋濕地位於(yu) 青藏高原東(dong) 部,地處四川、青海和甘肅三省交界,是黃河上遊最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地,也是對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曾經,這裏的濕地麵積一度因為(wei) 地下水位下降、沼澤疏幹等原因大幅縮減,但如今通過一係列科學治理舉(ju) 措,濕地的生態功能正在逐漸恢複。
花湖濕地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花湖濕地是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熱爾大壩集中匯水區。近年來,由於(yu) 全球氣候變暖、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了大量的水濕沼澤消失或退化成半濕沼澤或幹沼澤。
沼澤疏幹、河溝斷流,湖泊蓄水能力下降,打破了濕地原有水係平衡,伴隨草原沙化、鼠蟲害加劇,致使高原沼澤濕地的生態功能大為(wei) 減弱,加劇了區域生態環境的惡化。花湖由上世紀70年代末的386公頃下降到2009年的215公頃。
為(wei) 有效防止花湖濕地生態係統的進一步萎縮退化,2010年,當地實施了花湖濕地生態修複工程,建生態堤壩1740米,提高花湖湖泊水位52厘米,湖泊麵積由215公頃擴大到650公頃,擴湖麵積為(wei) 435公頃,恢複花湖濕地及周邊半濕沼澤幹沼澤892公頃。
濕地中,起到蓄水的作用泥炭是重點保護對象。
“泥炭在保護區起到蓄水、淨化水以及防洪的作用,1公斤泥炭可以蓄8公斤的水,在若爾蓋濕地,泥炭的儲(chu) 存量達到70億(yi) 立方米。”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科科長索郎奪爾基告訴記者。
據他介紹,在雨季,泥炭可以像海綿一樣把水全部吸收,達到飽和,而等到旱季,泥炭又可以慢慢把水再釋放出來。作為(wei) 黃河上遊的蓄水池,若爾蓋濕地的泥炭發揮著重要作用。
破壞泥炭非常簡單,但修複起來卻十分麻煩。目前專(zhuan) 家測算,若爾蓋濕地的泥炭一年才能增加1毫米的厚度,10年才長1厘米,因此對泥炭的保護十分關(guan) 鍵。根據保護區測算,目前保護區內(nei) 泥炭的平均厚度已經達到10米。
花湖濕地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若爾蓋濕地的鳥類種群也在增加。
以黑頸鶴為(wei) 例,索郎奪爾基介紹,在1997年左右,文獻數據顯示,在若爾蓋保護區觀測到400多隻黑頸鶴,但通過這些年的保護,現在保護區的黑頸鶴數量達到至少900到1000隻左右。
“若爾蓋濕地是黑頸鶴東(dong) 部種群最重要的繁殖地,也是大量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一旦被破壞,鳥類遷徙途中就沒有休息和補充食物的地方了。”索郎奪爾基說。
如今,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類已經達到149種,這裏正成為(wei) 越來越多珍稀鳥類的家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