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柳屬高山灌木線80年間爬升59.3米

發布時間:2021-11-23 11:05:00來源: 新華社

  科學家研究發現,1939年至2010年期間,氣候變暖導致青藏高原柳屬高山灌木更新速率加快,柳屬高山灌木線顯著爬升,最大爬升幅度為(wei) 59.3米。近10年來,柳屬高山灌木更新速率呈下降趨勢,灌木線傾(qing) 向於(yu) 保持靜止狀態。


青藏高原山生柳灌木線樣地的空間分布圖(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圖)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係統格局與(yu) 過程團隊聯合南京林業(ye) 大學生物與(yu) 環境學院共同開展,相關(guan) 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生態地理學》發表。

  文章通訊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梁爾源介紹,高山灌木線是指灌叢(cong) 分布的海拔邊界上限,被認為(wei) 是探索高寒生態係統對全球變化響應與(yu) 適應的天然實驗室和全球變暖的“預警線”。

  青藏高原擁有圓柏屬、杜鵑花屬、小檗屬、錦雞兒(er) 屬、柳屬、薔薇屬等豐(feng) 富的灌木林資源,形成了連續分布的天然灌木線。基於(yu) 近5年連續的野外科考數據資料,研究團隊發現,山生柳是能夠形成高山灌木線最典型的落葉灌叢(cong) ,海拔最高可達4960米。

  文章第一作者、南京林業(ye) 大學生物與(yu) 環境學院副教授王亞(ya) 鋒介紹,研究團隊沿青藏高原東(dong) 部近900公裏的緯度梯度上建立了24塊山生柳灌木線樣地,獲取包括坐標、株高、基徑、冠幅、年齡以及生境狀況等參數,結合氣候變化和遙感衛星數據,係統揭示了1939年以來山生柳灌木線位置和種群更新的時空變化格局。


青藏高原山生柳灌木(上)和灌木線(下)景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圖)

  研究還發現,當夏季均溫處於(yu) 5至8.5攝氏度時,山生柳灌木線變化受溫度驅動,當夏季均溫高於(yu) 8.5攝氏度時,灌木線變化受濕度限製。由於(yu) 變暖加劇了高寒區的水分虧(kui) 缺,山生柳灌木線從(cong) 受溫度限製轉變為(wei) 受濕度限製。因此,氣候持續變暖會(hui) 威脅高山灌叢(cong) 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值得進一步關(guan) 注。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的資助。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