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對青藏高原繁殖黑鸛進行衛星追蹤
“這是中國首次對青藏高原繁殖黑鸛進行衛星追蹤,從(cong) 此次追蹤數據中可以確定在中國山西、甘肅、青海繁殖的黑鸛,會(hui) 南遷經四川至雲(yun) 南越冬,或繼續往西南遷徙至緬甸和印度東(dong) 部越冬。”14日,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同作表示。
當日,黑鸛救護、放歸及跟蹤新聞通氣會(hui) 在西寧召開。
據介紹,今年3月15日,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hui) 工作人員在青海海東(dong) 市平安區觀察記錄到兩(liang) 隻黑鸛成鳥。3月底這兩(liang) 隻黑鸛開始產(chan) 卵、孵化,在5月初成功孵化4隻黑鸛幼鳥。
9月18日傍晚,一隻黑鸛幼鳥在飛行中誤入當地村民院落中,後經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專(zhuan) 業(ye) 人員檢查,黑鸛無外傷(shang) ,健康情況並無大礙,並於(yu) 9月30日為(wei) 其安裝背負式衛星定位追蹤器一枚後,運輸至青海南門峽風景區實施野外放歸。
截至12月14日,該隻黑鸛成功回傳(chuan) 位點1816個(ge) ,跨緯度142度,已遷徙3067公裏。其越冬遷徙路線經過青海、甘肅、四川和雲(yun) 南等省份,並在11月2日跨越國境線進入緬甸境內(nei) 。
據悉,黑鸛是一種長距離遷徙的大中型珍稀瀕危涉禽。目前,該物種被列為(wei) 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中。
研究指出,黑鸛遷徙主要有以下幾條路線,第一條是歐洲繁殖的黑鸛是穿越直布羅陀海峽或經西奈半島到非洲越冬;第二條是北亞(ya) 西西伯利亞(ya) 地區繁殖的黑鸛是經帕米爾高原或其東(dong) 緣和西緣,遷徙至印度次大陸越冬;第三條是東(dong) 亞(ya) 蒙古地區繁殖的黑鸛是經中國內(nei) 蒙古、寧夏、甘肅、四川、雲(yun) 南至緬甸或印度東(dong) 部越冬。通過此次衛星追蹤,可推斷出在中國繁殖黑鸛的遷徙路線(第四條)。
據張同作介紹,利用衛星定位追蹤技術在精準監測鳥類遷徙路線的同時,可以揭示多種候鳥的遷徙時間、春季繁殖遷徙和秋季越冬遷徙策略的差異。
“鳥類的遷徙是否會(hui) 帶來一些疾病的發生,都能通過前期規律的研究和高新技術的實驗,為(wei) 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以及檢測提供一種新思路和重要的數據支撐。”張同作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首次發現世界瀕危珍禽黑鸛繁殖巢穴
近期,工作人員在濕地公園內發現一處黑鸛繁殖巢穴,目前,3隻築巢孵化的黑鸛雛鳥已日漸長大,展翅欲飛。這是青海省首次發現黑鸛孵育。[詳細] -
國家一級保護鳥種黑鸛現身青海互助
近日,在青海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首次出現國家一級保護鳥種——黑鸛。紅唇赤腳、體態優美,時而隱匿在山林溪水間飲水覓食,時而在濕地上優雅地歡暢踱步,無比愜意。[詳細]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首次發現8隻黑鸛幼體
經初步調查,黑河源濕地公園內發現繁殖期黑頸鶴31隻,唐莫日濕地發現斑頭雁近600隻。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發現黑鸛幼體8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