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4800米高原夜巡 守護“光明天路”

發布時間:2021-12-29 15:4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4800米高原夜巡守護“光明天路”

  圖為(wei) 國網青海檢修公司“唐古拉之鷹”電力天路運維班成員任亮正在檢測鐵塔下方熱棒運行情況。 馬曉斌 攝

  在青藏線海拔4800米的雁石坪地區,冬日氣溫低至零下13度。“唐古拉之鷹”電力天路運維班成員任亮帶著徒弟馬曉斌正在巡視青藏聯網工程輸電線路,突然不遠處一頭狼不疾不徐地向他們(men) 走來。

  “快跑!”任亮拉起馬曉斌就往車上跑,一路狂奔上了車,關(guan) 緊車門。此時狼已經跑到了車前,圍著車左聞聞、右嗅嗅。

  他們(men) 決(jue) 定在車裏靜等狼離開,如果此時發動汽車,狼肯定會(hui) 追著車跑,這裏道路崎嶇,路麵還有結冰,疾馳容易翻車,而巡視工作還沒有完成,就算把狼甩掉也還要再次回到這裏繼續巡線。在這條線路上遇見狼不算稀奇,但對於(yu) 入職一年多的馬曉斌來說,這是第一次和狼打照麵。

  直至看不到狼的身影,兩(liang) 人才下車繼續開始巡線,由於(yu) “電力天路”沿線路況複雜,每次開展夜巡前他們(men) 都要在白天勘查路況確定路線。

  完成當天的巡線任務,已接近下午四點。他們(men) 返回距離此處110公裏的沱沱河運檢站駐地,準備吃過晚飯休息一會(hui) 兒(er) ,等天黑後再出來開展夜巡。

  青藏聯網工程是第一條通往西藏的“電力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多年凍土裏程最長的直流輸電線路,自2011年12月投運至今已平穩運行十年,為(wei) 豐(feng) 水期“藏電外送”和枯水期“送電進藏”提供了穩定的“綠色通道”。

  唐古拉,蒙語意為(wei) “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是青藏聯網工程全線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地質條件最差的區段,也是青海、西藏兩(liang) 省的天然分界線,這條線路的運維班組常年挑戰唐古拉、昆侖(lun) 山等高寒極地,因此這個(ge) 運維班也被稱為(wei) “唐古拉之鷹”電力天路運維班。

  為(wei) 了保障線路安全穩定運行,運維班人員每兩(liang) 個(ge) 月就需將全線巡視一遍,並根據不同季節全麵開展凍土、紅外監測、防風、防雷隱患排查、基礎數據分析等工作。

  青藏聯網工程柴拉直流青海段285號至1394號共1110基鐵塔均處在凍土區,占該線路青海段鐵塔總數的79.6%。青藏高原凍土熱穩定性差,具有冬季凍脹和夏季融沉的特性,地基鼓脹或沉陷容易威脅輸電線路安全穩定運行。為(wei) 保障鐵塔地基穩定,工程在凍土區域516基鐵塔下方安裝了共計6144根熱棒,以使鐵塔凍土基礎一直處於(yu) 凍結的穩定狀態。

  熱棒有效性觀測一般在淩晨開展,熱棒白天導熱,淩晨溫度通常會(hui) 高於(yu) 環境溫度,通過對比環境溫度與(yu) 熱棒溫度,就可以初步判斷熱棒的有效性,另外,對比分析同一基鐵塔下的十餘(yu) 隻熱棒的溫度數據,也能判斷每一根熱棒的有效性。

  淩晨兩(liang) 點左右,任亮和馬曉斌乘車到達目標塔位所在的山坡下。剛打開車門準備下車,一股寒氣瞬間又將他們(men) 逼退回車內(nei) 。此時氣溫達零下二十多度,寒氣襲人。兩(liang) 人緊了緊衣領和袖口,戴好棉帽、麵罩和棉手套,拿出照明燈背上儀(yi) 器,在茫茫黑夜裏借著兩(liang) 束光向山上鐵塔的方向走去。

  在海拔4800米的山上,氧氣稀薄,寒風凜冽,兩(liang) 人氣喘籲籲一步一步往上攀爬,20多分鍾後到達塔下後,立馬調試儀(yi) 器開始測溫檢查。

  在如此冰冷的環境中連續觀測了一個(ge) 小時,終於(yu) 結束了夜巡任務,線路運行及地基情況一切正常,熱棒有效運行。淩晨三點半,在手電筒的光亮下,師徒倆(lia) 開始返程。

  十年間,“唐古拉之鷹”電力天路運維班成員的成百上千個(ge) 夜晚都與(yu) 這刺骨的寒風相伴,通過長期對凍土開展基礎監測和穩定性研究,對導熱棒的運行有效性進行研究和分析,形成了凍土區域鐵塔測量數據庫,有效保障線路持續安全穩定運行。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