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裏的青海故事】當詩和遠方“邂逅”非遺
白卡家的牧場。白卡提供
三月,春回大地暖。
汽車行駛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下拉秀鎮野吉尼瑪村的硬化道路上,一幅漂亮的生態畫卷,正順著汽車行駛的方向徐徐鋪開。枯黃的草,配上遠處的冰川、雪山,在湛藍的天空別有一番風情。
“姐姐你看這邊就是我們(men) 的牧場,那邊黑漆漆的一片就是我們(men) 的犛牛,你買(mai) 的糖果就是用這裏的犛牛奶做出來的。”“真沒想到你們(men) 這裏這麽(me) 美,這一趟真是不虛此行……”
對話的二人是玉樹“曲克安噠”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製作技藝州級傳(chuan) 承人白卡和北京遊客李玉蓉。
白卡其實還有一個(ge) 身份,玉樹市牧女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公司主營產(chan) 品就是“曲克安噠”。白卡介紹,“曲克安噠”藏語意為(wei) 香醇的奶膏,距今已有4000多年製作曆史。
汽車停在了一處帳篷前,白卡下車就開始忙活兒(er) 起來,一旁的李玉蓉則打開手機對著白卡拍個(ge) 不停。
白卡手握打製酥油的木柄,將犛牛奶在油亮的木桶中上下攪動千次,油水漸漸從(cong) 牛奶中凝結上浮,白卡小心翼翼地用手將油膏捧出放在盤中,冷卻後就成了牧人的最愛——酥油。
隨後,她又將分離出酥油的犛牛奶放到土灶上煮,不一會(hui) 另一樣遊牧人的美食——曲拉就在鍋中慢慢凝結,撈出曲拉,白卡往爐子裏又加了幾塊燃料,隨著時間的消逝,鍋中的水分開始慢慢蒸發,最後酸中帶甜的糖漿“曲克安噠”就誕生了。
白卡說:“我從(cong) 小和妹妹還有奶奶生活在玉樹市哈秀鄉(xiang) 雲(yun) 塔村的牧區,那個(ge) 時候家裏條件不好買(mai) 不起糖,奶奶就把製作‘曲克安噠’的手藝傳(chuan) 給了我。”
看完整個(ge) 過程,李玉蓉的臉上寫(xie) 滿了吃驚,“真是大開眼界,原來牛奶還可以製作出這麽(me) 多東(dong) 西,白卡真厲害。”
聽到這樣的讚美,謙虛的白卡卻說:“這是我們(men) 這裏世世代代流傳(chuan) 下來的手藝,不光是我,大部分牧民都會(hui) 。隻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家夥(huo) 兒(er) 製作完酥油和曲拉就將剩下的‘湯’倒了。”
這也是白卡當初成立公司的原因,因為(wei) 她不想讓這個(ge) 手藝失傳(chuan) 。
其實,李玉蓉和白卡也算是老朋友了。2021年夏天,李玉蓉第一次來玉樹自駕遊。在紮曲河畔,玉樹市康巴風情街的非遺體(ti) 驗館內(nei) ,白卡和李玉蓉初次相識,李玉蓉也是第一次品嚐到 “曲克安噠”。
就這樣,兩(liang) 位相隔千裏的陌生人,因玉樹生態和非遺傳(chuan) 承而結緣。
李玉蓉說:“第一次來玉樹是因為(wei) 這裏的山水,而這一次是因為(wei) 這裏的文化。”
汽車從(cong) 大山中駛出,來到了玉樹市濱河路。遠遠望去,大山上的冰雪漸漸消融,近處清澈見底的巴塘河和紮曲河在玉樹市相遇,沿著河道穿城而過,馬路上往來的車輛川流不息,這座高原小城也早早迸發出春的生機。
玉樹市文旅局局長更秋其梅說:“玉樹市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旅遊資源,集山宗、水源、異域、淨土等諸多特點於(yu) 一身,擁有世界最大麵積的高寒濕地、草原、灌叢(cong) 和森林等生態係統,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物種、基因、遺傳(chuan) 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
除了優(you) 質的生態資源,近年來,玉樹市不斷提升旅遊輔助設施水平,加快文旅人才隊伍建設,深挖文化資源……通過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內(nei) 外兼修,為(wei) 全省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貢獻玉樹力量。
“十三五”時期,玉樹市累計投入近2億(yi) 元旅遊發展資金,共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325.4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1.2億(yi) 元,為(wei) 生態旅遊發展、文旅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
跟隨白卡腳步來的廠房內(nei) ,“這裏就是我們(men) 的廠房,有300多平方米,‘曲克安噠’就是在這裏純手工製作出來的……”白卡邊走邊介紹,一旁的李玉蓉不斷點頭表示肯定。
其實在玉樹,生態是幸福的底色,也是文化旅遊發展的依托。玉樹市更是個(ge) 充滿魅力的地方,這種魅力源自於(yu) 青山碧水、田園牧場的自然景致,更源自於(yu) 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康巴文化。
玉樹市在嚴(yan) 格保護的基礎上,有效用文物古跡、傳(chuan) 統村落、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融入生態旅遊產(chan) 品開發。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加快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促進文物資源與(yu) 生態旅遊融合發展,推介文物領域研學旅行、體(ti) 驗旅遊、休閑旅遊項目。
“十三五”時期,玉樹市收集整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12項,縣級挖掘非遺傳(chuan) 承項目60項,代表性非遺傳(chuan) 承人98人,並極力推動與(yu) 扶持唐卡、工藝品、土特產(chan) 、手工編織等74家文化產(chan) 業(ye) 公司,為(wei) 推進國家級藏族文化保護實驗區建設,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助力。
送走好朋友李玉蓉後,白卡若有所思,“我有牧場又有手藝,完全可以讓生態旅遊和非遺文化有機結合,從(cong) 今年開始我們(men) 就打造一條精品線路,讓外地的遊客可以在美景中體(ti) 驗非遺文化的魅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春天裏的青海故事】“智慧醫療”讓牧民看病更簡單
醫共體通過會診、協診等各種互聯互通等方式,大大提高了縣鄉一級的醫療水平,“互聯網+醫療”的模式在醫共體建設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