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新時代|海拔4000米 堅守16年
從(cong)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縣城出發,沿著黑河大峽穀一路蜿蜒向西,隨著海拔逐漸升高,一片浩瀚蒼茫的無人區進入眼簾。繼續行進大約3個(ge) 小時後,就來到了黑河源頭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工程管護站。聽見汽車聲,管護員葉金俄日夫婦走了出來。
這裏是黑河源頭區域唯一的一座管護站,海拔4000米,3間小平房,鐵絲(si) 網圍著院子,方圓20多公裏沒有一戶人家。今年已經是葉金俄日夫婦堅守在這裏的第十六個(ge) 年頭了。
時間回到2006年,由於(yu) 當時監管力量薄弱,此地礦山盜采行為(wei) 一度猖獗,小型挖掘機、裝載機不斷湧入,破壞植被,在祁連山深處留下了許多如傷(shang) 口一般的礦坑,還有像牛皮癬一樣的黑土灘,這片生態脆弱的區域狀況令人擔憂。
成立生態管護站迫在眉睫。但當地海拔高、條件差,工作有危險,很多人望而卻步。此時,祁連縣野牛溝鄉(xiang) 大泉村的退役軍(jun) 人葉金俄日站了出來。“保護家鄉(xiang) 的生態環境,咱咋能無動於(yu) 衷?”身體(ti) 強壯的葉金俄日當起了這裏的管護員,為(wei) 照顧他的日常生活,妻子東(dong) 木措也一起來到了管護站。撿拾垃圾,巡護河流、山川、植被,查看野生動植物生長情況,上報破壞環境行為(wei) ……這些工作成了這些年夫妻倆(lia) 生活的全部。
最初的管護站,連一間像樣的房子都沒有。葉金俄日夫婦倆(lia) 撐起一頂帳篷,為(wei) 了保溫,裏邊再糊上一層塑料布。“喝的水,隻能去3公裏外的泉眼找,光是用鍋化冰就得個(ge) 把小時。”回憶起剛來的時候,東(dong) 木措紅了眼眶。
把唯一的女兒(er) 托付給老人照顧,自2006年開始,兩(liang) 個(ge) 人、一輛摩托車,從(cong) 管護站西邊的八一冰川到東(dong) 邊的油葫蘆溝,從(cong) 南邊的達玉村到北邊的青甘交界,方圓200平方公裏的這片區域,葉金俄日夫婦走了一遍又一遍。去最遠的點位巡護一趟,來回要10個(ge) 小時。
2007年,夫妻倆(lia) 巡護歸來,突遇黑河暴發山洪,摩托車被水衝(chong) 走。兩(liang) 人死裏逃生,而事發地距離管護站還有40公裏遠,無奈之下,隻能等待洪水退去,再去找摩托車。摩托車找到了,卻已經被洪水澆了個(ge) 透,晾了幾個(ge) 小時,勉強打著火,葉金俄日與(yu) 妻子一路時騎時推,等回到管護站,已是淩晨。
後來,管護站的條件逐漸改善。3間磚房蓋了起來,鐵絲(si) 網圍出了牆院。伴著朝霞日暮,摩托車發動聲一次次響起,這個(ge) 小院見證了夫妻倆(lia) 日常巡護的無數次出發,也迎接了他們(men) 無數次歸來。
再過幾年,葉金俄日夫婦就要退休了,但這片土地依然是他們(men) 最大的牽掛,“隨著管護和治理力度不斷加大,黑河源頭這片區域,盜采現象基本絕跡,草原、植被生態狀況持續向好,連以前的‘稀客’黑頸鶴,如今也能經常見到。”葉金俄日很自豪,“隻要這片土地需要,我就會(hui) 一直守護。”談笑間,太陽漸漸落山了,大風裏,夕陽的餘(yu) 暉把他們(men) 的身影拉得很長很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祁連山黑河源頭深處的氣象人
“有時候我一直在想,如果不是因為與氣象結緣,也許今生根本就不可能去到那裏,更沒有可能踏上小站。”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氣象台台長裴宗壽向記者回憶,不熟悉氣象的人,也許根本就不知道在祁連山深處,黑河邊的野牛溝鄉還有這...[詳細] -
黑河源頭“夫妻站”:願我的守護能讓故土恢複美貌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距離縣城127公裏的祁連山腳下,有一對夫妻,他們守護著黑河源頭200平方公裏的土地。12年間,蒙古族漢子葉金俄日和他的妻子一直與寂寞為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