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深山藏鄉裏的道孚民居掌墨師
均為(wei)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的道孚民居(資料照片)。(道孚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供圖)
7月3日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拍攝的道孚民居掌墨師亞(ya) 馬翁登。新華社發
盛夏時節,在被稱作“藏民居藝術之都”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鮮水河畔,一幢幢整齊劃一、白牆棕柱的藏房,好似身著盛裝的藏族少女,點綴在天地間。
這些精巧絕倫(lun) 的民居究竟是如何建造出來的?帶著好奇,記者尋訪到一位傳(chuan) 統掌墨師(木匠中修建房屋的總工程師),道孚不少民居都出自他之手。
19歲學藝,22歲收徒,54歲退休。62歲的亞(ya) 馬翁登從(cong) 工具袋裏掏出一個(ge) 跟了他大半輩子的牛角墨鬥。這件“老夥(huo) 計”曆經幾十年歲月,牛角被墨汁浸黑,已看不出原本顏色。
在那個(ge) 物質條件並不豐(feng) 富的年代,當地居民依據道孚地勢地貌和氣候特點,以木材、石頭和泥土為(wei) 建築材料,打造出這樣獨特的建築。這種建築不僅(jin) 外表精致,內(nei) 部更是富麗(li) 堂皇,通常由木材穿插組合拚接而成。
亞(ya) 馬翁登告訴記者,建造一座美麗(li) 的藏房要耗時三年到十年不等,花費也從(cong) 幾百萬(wan) 元到上千萬(wan) 元不等。從(cong) 備木材、石材到修建,再到全木質乃至全鬆木式的雕刻裝修,無處不體(ti) 現著巧匠心思。
“精工才能出細活,才能建造出好的道孚民居。”亞(ya) 馬翁登說。
在女兒(er) 胡金蓮的記憶中,父親(qin) 總是特別忙,後背常常被太陽曬紅曬傷(shang) ,每到夏季還會(hui) 脫皮。看到周圍人對父親(qin) 的尊敬態度,年幼的她也逐漸認識到父親(qin) 是一位技術高超的手藝人。
每每回到家,亞(ya) 馬翁登總是喜歡給家人講述一些建築的事情。雖然隻有小學三年級的文化程度,但他喜愛讀書(shu) ,尤其是關(guan) 於(yu) 木匠的書(shu) 。
胡金蓮說,這些年家鄉(xiang) 發展很快,自己和弟弟有了父輩難以想象的教育條件和環境。如今,她是一名基層幹部,弟弟做了人民警察。
“我是魯班的弟子!”亞(ya) 馬翁登驕傲地對記者說,“1979年我跟著從(cong) 雅安名山來的漢族木匠學藝。”當時19歲的貧窮少年麵對如此精湛的技藝,被深深吸引。
亞(ya) 馬翁登介紹,道孚民居頗具藏民族特色的同時,還深度體(ti) 現中國藏漢融合的曆史和民族團結的精神。從(cong) 傳(chuan) 統的“波孔”(傳(chuan) 統藏房)逐步發展為(wei) 藏漢深度融合後改良的藏民居,後者在外觀上具有藏族特色,在榫卯結構上傳(chuan) 承了魯班工藝。
現在雖然退休了,亞(ya) 馬翁登仍常常跑到縣城的建設工地上看施工隊蓋房子,既向同行學習(xi) 最新的建築技藝,也向他們(men) 傳(chuan) 授自己幾十年來積累的經驗。
川西高原天氣變化無常,剛剛還是豔陽高照,這會(hui) 兒(er) 又烏(wu) 雲(yun) 聚集,吹起風來。每到這種時候,亞(ya) 馬翁登總喜歡從(cong) 工具袋中取出牛角墨鬥,一遍又一遍地擦,這些老習(xi) 慣一直未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甲居藏寨,翻開便是一部童話
很多年來,甲居藏寨始終靜悄悄地藏在橫斷山脈中,任時間流淌,謹守著自己的原始和神秘。翻開它,便是翻開一部童話。[詳細] -
四川丹巴碉樓與趕馬人的愛情傳奇
丹巴碉樓至少有上千年曆史,主要集中在大小金川及大渡河上遊兩岸的村寨、山脊和要隘處。這些倚山而立的碉樓,是一個民族原始的思維構架,它昭示著悠遠的時光和蒼黃的曆史,也恒久守護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園地。[詳細] -
從抵觸到稱讚,一棟新材料藏房的民本考量
2月5日9時30分左右,放晴的天空一片湛藍,太陽升過鐵礦溝山脊,把四川省甘孜州道孚縣麻孜鄉菜子坡村村民汪青家的藏房照得通亮。[詳細] -
高空拍攝灑落在川西高原的“白色珍珠”
6月23日,記者來到距成都800公裏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用鏡頭記錄了海拔3000多米高原上的白色藏房,猶如一串串白珍珠灑落在人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