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深挖文化資源 講好甘孜故事

發布時間:2023-06-19 09:04:00來源: 甘孜日報

  盛夏時節,萬(wan) 物並秀。康巴大地上,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資源“綠樹蔭濃”,“燃”出一個(ge) 熱烈葳蕤的夏日甘孜。

  特色鮮明 非遺遍布城鄉(xiang)

  甘孜州的文化遺產(chan) 燦若星辰,分布全州各縣(市)的文物、遺跡以及非遺,彰顯著甘孜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情歌文化、茶馬文化、格薩爾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在這裏交流交融、繁衍生息,形成了既有與(yu) 其他涉藏地區相同的藏族文化共性,又具有自身多元性文化曆史印記的鮮明地域特征。甘孜州民間藝術地域鮮明,孕育了“宇宙歌曲”《康定情歌》、“世界最長史詩”《嶺·格薩爾王》、“藏文化寶庫”德格印經院等;民俗民風殊異奇特,紅色文化絢麗(li) 多彩,“紅軍(jun) 飛奪瀘定橋”“甘孜會(hui) 師”等長征故事縈繞耳旁。

  “格薩爾”“藏戲”“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技藝”“藏醫藥浴法”等4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以下簡稱非遺)名錄項目,“巴塘弦子”“甘孜州南派藏醫藥”“藏族唐卡(郎卡傑唐卡)”等25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著甘孜州在新的曆史發展時期非遺傳(chuan) 承和保護的較高水準。

  “覺央彈唱藝術”“瀘定山歌”“白玉指舞”“嘉絨藏族刺繡”“道孚哲霍鍋莊”“甘孜格達弦子舞”“九龍手工藏毯編織技藝”等140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展示了甘孜州不同縣(市)從(cong) 民間技藝到生產(chan) 商貿習(xi) 俗,從(cong) 傳(chuan) 統音樂(le) 、舞蹈等到傳(chuan) 統遊藝、雜技的文化多樣性和獨特創造力。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級、省級延伸至556項州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非遺的豐(feng) 厚資源,遍布全州各地,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工作的有序推進,依托於(yu) 完整的保障體(ti) 係。2011年,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掛牌成立,各縣(市)相繼組建了非遺保護機構,構建了以州、縣(市)非遺保護中心、鄉(xiang) (鎮)綜合文化站為(wei) 依托的三級非遺保護網絡,形成了職責明確、分工負責的良性工作機製。

  近年來,在“甘孜州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的帶領下,全州共投入骨幹人員200餘(yu) 人,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共涉及10個(ge) 門類,幾乎涵蓋甘孜州全部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全州排摸線索基本達到每縣100條以上,做到種類、線索、藝人、村鎮“四不漏”。同時,對保護項目特別是重點調查項目運用文字、錄音、錄像、照片等多種手段,進行全方位、立體(ti) 式記錄,如實反映原貌,力爭(zheng) 不走樣。利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大造普查聲勢,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效果。

  搭建平台 提升文化影響力

  甘孜是一塊充滿神奇魅力的文化沃土,絕美的山水、智慧的人民,孕育了瑰麗(li) 的民間文化,創造了具有多元文化曆史印記和鮮明地域特征的康巴文化。

  為(wei) 打造文化資源宣傳(chuan) 活動品牌,擴大文化影響,甘孜州組織郎卡傑唐卡、鍛造金屬等產(chan) 品精彩亮相第七屆中國非遺博覽會(hui) 、黃河非遺大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非遺展示展銷活動。同時,組織成立了甘孜州民族民間手工藝非遺協會(hui) 。

  各縣(市)通過舉(ju) 辦非遺展演、民間藝術大賽等活動和各種有效措施,使文化宣傳(chuan) 工作不斷下沉基層,使全民共享文化資源成果。丹巴縣“練內(nei) 功夯底子”厚植文化底蘊,瀘定縣多點謀劃推動文化事業(ye) 欣欣向榮,德格縣打造“國潮”非遺文創產(chan) 品鑄造文化致富路,稻城縣精準發力打好打造“文化旅遊新地標”主動仗,色達縣“三字訣”推動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白玉縣數字賦能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取得“新亮點”,新龍縣聚力傳(chuan) 承保護紅色文化……

  近年來,甘孜州立足文化資源特色,加快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積極探索擴大文化產(chan) 業(ye) 對外營銷渠道,促進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立足底蘊深厚的民族傳(chuan) 統手工藝,鼓勵扶持非遺、文創、文博衍生品、旅遊商品的研發生產(chan) ,打造民族手工藝精品,“阿西土陶”“白玉河坡藏刀”“新龍藥泥麵具”“爐霍郎卡傑唐卡”“德格嘎瑪噶孜唐卡”“子烏(wu) ”“嘉毪絨”等產(chan) 品特色鮮明,遠銷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積極打造《長征長征》等產(chan) 業(ye) 劇目,拓展演藝市場。以文化重點縣(市)為(wei) 核心,著力培育德格麥宿非物質文化產(chan) 業(ye) 園區、白玉河坡金屬手工藝園區等非遺、民族手工藝、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園區和基地,促進文化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

  康定“四月八”跑馬山轉山會(hui) 非遺民俗活動、瀘定櫻桃節、丹巴嘉絨風情節、理塘倉(cang) 央嘉措詩歌節、爐霍紀念“長征五一運動會(hui) ”……甘孜州著力推動發展區域文化品牌,極大吸引了國內(nei) 外廣大遊客和體(ti) 育愛好者積極參與(yu) ,擴大了活動品牌效應,有效拉動了內(nei) 需,同時傳(chuan) 統文化節慶也成為(wei) 豐(feng) 富廣大群眾(zhong) 文化生活、傳(chuan) 承民族優(you) 秀文化的載體(ti) 和亮點,極大地豐(feng) 富了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

  甘孜州堅持包容多樣、相互欣賞、充分尊重和保護各種民俗文化,實現多元文化和諧相處,多樣的傳(chuan) 承和保護措施,不僅(jin) 激活了甘孜州的文化資源,傳(chuan) 承了曆史文脈,擴大了對外影響,也為(wei) 加大甘孜州非遺保護力度積累了寶貴經驗。

  保護開發 文化資源煥發新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men)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也需要與(yu) 時俱進、推陳出新。

  在加強非遺保護和傳(chuan) 承中,甘孜州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挖掘、保護、傳(chuan) 承工作作為(wei) 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堅持在保護中傳(chuan) 承、在傳(chuan) 承中保護。精心組織實施,通過加強信息溝通、加大督促檢查、動員各方力量、壯大工作隊伍,明確保護重點、強化檔案管理,同時通過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非遺普查和保護宣傳(chuan) 活動,營造了全社會(hui) 參與(yu) 非遺保護的良好氛圍,全州非遺傳(chuan) 承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

  明、清時期的近百幅唐卡,大西政權張獻忠賜封康區土司的印章,明永樂(le) 帝給噶瑪巴敕封的誥書(shu) ……全州唯一一所州級綜合性博物館——州民族博物館是集收藏、征集、研究、展陳、文物保護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博物館。

  “博物館作為(wei) 文化中樞,擁有獨特的曆史文化屬性。在觀光遊向深度體(ti) 驗遊轉變的過程中,博物館成為(wei) 遊客最快了解一座城市曆史文化和人文脈絡的地方之一。近年來,隨著旅遊業(ye) 發展,州民族博物館成為(wei) 甘孜一個(ge) 新的旅遊熱點。”州博物館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 甘孜州是文物大州,做實文物基礎工作、抓緊抓好項目儲(chu) 備、實施各項文物保護工程,實現文物有效保護下的合理適度利用,從(cong) 而促進全州文物更好地保護、傳(chuan) 承和發展是目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全州文物工作的中心任務和工作方向。甘孜州在做好文物保護傳(chuan) 承的同時,充分發揮丹巴古碉群、新龍拉日馬石板藏寨、紅軍(jun) 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德格印經院等景區的橋梁紐帶作用,將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yu) 旅遊有效融合,為(wei) 文旅融合增輝添彩、注入活力。

  花開千樹,文化飄香。甘孜州以文化人、凝心鑄魂,不斷激活非遺文化資源的內(nei) 在生命力,在傳(chuan) 承和實踐中保護,從(cong) 而留住傳(chuan) 統技藝,讓非遺文化充滿活力、有序發展。

(責編: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