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ang) 路工在清理蔓延上道路的砂石。馬振東(dong) 攝
位於(yu) 青海省柴達木盆地最西端,綿延幾百公裏的315國道宛如一條孤獨的長龍橫穿瀚海戈壁,道路兩(liang) 旁是寸草不生、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灘,被稱為(wei) 中國最荒涼孤寂的公路。在國道315線1135處有一座特殊的工區——茫崖公路段老茫崖工區,這裏駐紮著一支19人的養(yang) 路隊伍,常年守護著道路安全與(yu) 往來司乘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
堅守,隻為(wei) 守護平安出行
老茫崖工區地處八百裏瀚海戈壁最深處,距離茫崖市花土溝鎮96公裏,距茫崖鎮100公裏,周圍荒無人煙。
315國道,往來青海西藏新疆的貨運車輛多,是青海省交通要道,守好這條公路,責任重大。
“冷!那是一種透骨的冷。”回憶起第一次到養(yang) 護段,劉明敏直言當時有一絲(si) 後悔。從(cong) 沒到過茫崖市的劉明敏2023年9月考入茫崖公路段,第一次參加養(yang) 護工作,狂風卷著細沙撲得人睜不開眼睛。“細沙劃過臉龐像刀割一樣疼。”
茫崖公路段老茫崖工區管養(yang) 的路段包括黃瓜梁至花土溝方向的315國道和部分冷湖至黃瓜梁方向的316省道,海拔高、氣候差,水毀、冰凍自然災害頻發,路基路麵病害反複。在日常工作中,段上的職工除了要開展正常養(yang) 護工作,還要經常投入到夏搶水毀、冬除冰雪的應急搶險中,工作艱苦程度不言而喻。
從(cong) 初到此處的不適,到如今已習(xi) 慣這裏的氣候,劉明敏直言,讓他最終決(jue) 定留下的,是沉甸甸的責任與(yu) 成就感。
“看見一處處路麵坑槽被修補,過往車輛平安駛過,聽著一聲聲‘謝謝’,迎著一雙雙充滿敬佩的目光,這一切都讓我覺得值了!”
風雨多經誌彌堅,關(guan) 山初度路猶長。公路養(yang) 護行業(ye) 的艱苦是難以想象的,加入這支隊伍,就意味著生活裏從(cong) 此少了“舒坦”二字。一批批新人盡管做好了十足的心理準備,但依然觸動很大。
工區負責人丁永維年齡不大,卻已是一名“老”養(yang) 護人了。走過艱苦孤獨的歲月,丁永維在數年如一日的堅守中,始終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堅定守護著公路的安全暢通。
無論是寒風凜冽的冬天,還是太陽曬頂的酷暑,每天天剛蒙蒙亮,他就做好了上路準備。經曆過幾年艱苦的道路養(yang) 護,起初參加工作時的好奇和興(xing) 奮逐漸消散,思家的念頭愈發強烈。他想念父母妻兒(er) ,想念家的溫馨。可是,看到道班前輩風雨滄桑的麵龐,看到他們(men) 經曆數十年艱苦奮鬥卻從(cong) 未有隻言片語的後悔,他知道,自己又明確了前進的方向,就像一隻試飛的雛鷹,在前輩的激勵下,繼續一步步向著新的征途出發。
四季不分明的茫崖,每年適合油路修補、處治公路病害的時間不足七八個(ge) 月。為(wei) 了和時間賽跑,丁永維帶領職工頂烈日、冒酷暑,起早貪黑,披星戴月,日複一日地開展養(yang) 護作業(ye) ,攻克了一個(ge) 又一個(ge) 技術難題。為(wei) 了不耽誤工作進度,中午他們(men) 就在路邊稍作休息,饅頭鹹菜就著涼水便是一天的午餐。由於(yu) 長期在強紫外線環境下作業(ye) ,他的皮膚被曬得黝黑蛻皮,高強度的勞作也使他的手腳都被磨出了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裂口,可夜晚躺在床上,他心裏卻總是惦記路上那幾個(ge) 沒修補完的坑槽。
經過了多年的摸爬滾打,他從(cong) 最開始的觀察、摸索,到掌握一整套養(yang) 護技術,從(cong) 一名初出茅廬的技術員成長為(wei) 工區負責人,他深知,這是責任的擔當,更是使命的召喚。
“從(cong) 分到段上踏入道班的那一刻,‘以養(yang) 路為(wei) 業(ye) ,以道班為(wei) 家’將是我畢生奮鬥的使命。”透過丁永維的眼眸我們(men) 看到,那個(ge) 意氣風發、胸懷理想的青年,走過艱苦孤獨的歲月後,在數年如一日的堅守中依然初心不改。
傳(chuan) 承,讓“兩(liang) 路精神”薪火相傳(chuan)
“作為(wei) 新時代的養(yang) 路人,要傳(chuan) 承‘兩(liang) 路精神’和養(yang) 路事業(ye) 。隻有紮根工作崗位,練就過硬的工作技能,做好公路保通,才能為(wei) 青海的公路事業(ye) 貢獻自己的力量。”每周一次的黨(dang) 課上,工區年齡最大的員工李鳳龍侃侃而談。
1994年入職,在茫崖公路段一幹就是30年,李鳳龍親(qin) 眼見證了時代的發展。
“早年的國道哪有如今這麽(me) 平坦?一條路上每隔十公裏一個(ge) 道班,用的是煤油燈,取暖靠燒煤。”李鳳龍說,當時環境惡劣,吃水吃菜都要靠拖拉機到花土溝鎮去拉,一來一回就是一天,正因如此,好多人幹不了幾年就離開了。
有人離開,也有人堅守。三十年彈指一揮間,道班換了一個(ge) 又一個(ge) ,道路換了一條又一條,無論是曾經的砂石路,還是後來的水泥路、瀝青路,無論是病害修複還是搶險救災,李鳳龍始終牢記初心。工作麵前,他永遠衝(chong) 在最前麵,用辛勤的汗水默默築起群眾(zhong) 出行的平安坦途。
如今,為(wei) 養(yang) 路事業(ye) 奉獻了大半輩子的李鳳龍,最大的心結就是,如何把養(yang) 路事業(ye) 傳(chuan) 承下去。
“老同誌退休的越來越多,如何培養(yang) 年輕人,如何讓‘兩(liang) 路精神’發揚光大?”李鳳龍多次和丁永維談起心中的顧慮。
為(wei) 此,大家想了很多辦法。除了讓老職工做好“傳(chuan) 幫帶”之外,還通過在工區舉(ju) 辦各類集體(ti) 活動,來提高大家的組織觀念;通過舉(ju) 辦“唱紅歌、讀好書(shu) ”經驗分享比賽活動,來提升大家的榮譽感。而最有效的一個(ge) 辦法,就是通過黨(dang) 支部開展各類主題黨(dang) 日活動,開展技能比賽,向他們(men) 宣傳(chuan) 青藏公路建設的曆史,給他們(men) 講老一輩養(yang) 路工艱苦奮鬥的故事,從(cong) 思想上引導他們(men) ,讓這些新時代的公路養(yang) 護人,從(cong) 內(nei) 心深處感受“兩(liang) 路精神”的可貴和養(yang) 路事業(ye) 的可敬。
“如今,工區裏形成了很好的學習(xi) 氛圍,年輕職工們(men) 對養(yang) 路事業(ye) 的熱情也在不斷提高。”丁永維坦言,這些都離不開老一輩養(yang) 路人的言傳(chuan) 身教。
“在路上,是我生命的遠行!為(wei) 了心中的天路,我們(men) 願用生命去堅守!”這是無數忍受酷暑嚴(yan) 寒奮鬥在一線的公路養(yang) 護人的錚錚誓言。
站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向東(dong) 望去,寬闊筆直的315國道綿延伸向遠方。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茫崖公路段老茫崖工區的一抹抹“橘紅色”,用他們(men) 的雙腳丈量天路,用行動踐行永遠不變的初心誓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