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青海格爾木:“刮碗子”“搬尕凳”居民共建“石榴籽”家園

發布時間: 2024-06-24 10:45: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沏一碗滾燙的茶,用蓋子慢慢刮開熱氣,眾(zhong) 人圍坐著邊喝邊聊,一碗濃茶的功夫,家長裏短、矛盾糾紛都化解在熱乎乎的談話中。

  “刮碗子”是西北地區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休閑方式和待客之道,也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金峰路街道的“楓橋經驗”。


圖為(wei) 金峰路街道居民了解學習(xi) 法律知識(資料圖)。金峰路街道黨(dang) 工委供圖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深居西北柴達木盆地幹旱內(nei) 陸,是上世紀50年代因青藏公路修建和柴達木盆地資源開發而興(xing) 起的一座工業(ye) 小城,地處進藏入疆、通甘聯川的交通要道,多民族共居共融的曆史悠久。

  1954年,格爾木建政時曾名為(wei) “阿爾頓曲克哈薩克族自治區”,“阿爾頓曲克”是哈薩克語“金色山峰”之意,城區最早主幹道“金峰路”得名於(yu) 此。如今,金峰路街道居住著回、撒拉、東(dong) 鄉(xiang) 、保安、維吾爾、哈薩克等19個(ge) 民族1.8萬(wan) 餘(yu) 人,占街道總人口62%以上。

  近年來,金峰路街道立足轄區多民族聚居、人員流動大、搬遷改造遺留問題較多的實際,探索建立黨(dang) 建品牌,打造“金楓社工”誌願服務隊,其中“刮碗子”接訪工作室通過協商調解等多元方式,凝聚社區、司法等多部門力量,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平息於(yu) 一線。

  金峰路街道園林社區的老舊小區20多年間沒有物業(ye) 管理,線路老化未分戶,變壓器年久失修,電費高、經常停電,居民反映強烈。

  “我們(men) 把供電公司負責人、居民代表叫到‘刮碗子工作室’,經過曆時4個(ge) 月的協商,最終免費為(wei) 小區更換變壓器、挨家挨戶上門安裝電表,徹底解決(jue) 了問題。”園林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喬(qiao) 鴻霞說。


圖為(wei) 園林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喬(qiao) 鴻霞介紹電表分戶改造情況。馬銘言攝

  城鄉(xiang) 過渡地區的“馬路市場”曾是金峰路一帶的“標識”。流動的便民菜攤、臨(lin) 時的舊貨交易點等方便了居民買(mai) 賣,也存在隨意擺攤、占道經營、影響街貌、市場秩序混亂(luan) 等問題。

  “我們(men) 對這些市場進行整體(ti) 挪動搬遷,為(wei) 商戶減免租金、合理劃分點位,做好各項協調、規範、勸導工作。”金峰路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辦事處主任丁瑜說。

  如今,老市場的熱絡在整齊有序的街麵上延續,商鋪、美食攤位鱗次櫛比,各民族的特色物產(chan) 引得遊客絡繹不絕......

  而在各社區,居民們(men) 搬著“尕板凳”聚在一處,“微課堂”用“家常話”宣講法律政策、市民公約、安全出行知識;“石榴籽”工作室中多部門共同入駐,常態化提供語言文字和就業(ye) 技能培訓、免費醫療體(ti) 檢、外籍人員子女入學、心理谘詢等服務。


圖為(wei) 金峰路街道“尕板凳”“微課堂”現場(資料圖)。金峰路街道黨(dang) 工委供圖

  同時,街道充分發動和依靠居民,建立“社區黨(dang) 支部+社會(hui) 組織+社區黨(dang) 員+社會(hui) 誌願者”的“四社聯動”隊伍,吸納百餘(yu) 人在轄區劃分26個(ge) 網格。每天,樓棟長、網格員及時排查、收集、上報居民動態信息、意見建議,由街道尋找相關(guan) 部門協調解決(jue) 。

  70歲的韓豔花在園林社區住了20多年。“老頭子生病,在床上躺了10年,社區的人天冷送棉被、天熱上門打掃衛生,還來給我們(men) 檢查身體(ti) 。”她說,“感覺都是一家人,都想為(wei) 家裏出份力,單元門、外牆、樓道燈都換新了,我們(men) 幾個(ge) 鄰居有空就下樓掃掃,有活一起幹。”

  2024年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和格爾木市建政70周年。近年來,格爾木市緊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平安格爾木建設、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等工作,形成多元共治局麵,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紮實為(wei) 民服務。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