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國家公園涵蓋了來自三江源索加—曲麻河地區藏羚羊遷徙的完整路線,這條路線,穿越青藏公路、青藏鐵路,是所有已知藏羚羊遷徙路線中保護難度最大、但保護得最為(wei) 嚴(yan) 格的一條路線。通過長期對這裏的跟蹤調查,科學家們(men) 對藏羚羊遷徙有了更多發現。
這是2020年7月7日在可可西裏卓乃湖區域拍攝的兩(liang) 隻藏羚羊,後麵的山坡上有大群覓食的藏羚羊。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藏羚羊遷徙是世界上最為(wei) 恢弘壯觀的有蹄類動物大遷徙之一。每年5月到8月,來自青藏高原不同地區的雌性藏羚羊會(hui) 集結成群,前往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可可西裏卓乃湖、西藏羌塘色吾雪山等產(chan) 仔地集中產(chan) 仔,然後再帶幼仔原路返回,完成遷徙之旅。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吳曉民認為(wei) ,藏羚羊遷徙是特殊科學問題,它不似鳥類遷徙、昆蟲遷徙或者非洲草原動物遷徙,“藏羚羊物種本身的特殊性及生存環境的特殊性使其研究存在很大困難”。
關(guan) 於(yu) 藏羚羊遠距離遷徙產(chan) 仔的原因,學界有過很多猜想。比如,有學者認為(wei) ,遷徙會(hui) 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越冬地的食物資源壓力;還有學者提出,藏羚羊異地產(chan) 仔是為(wei) 了躲避固態降水相對豐(feng) 富的地區,從(cong) 而提升幼仔的存活率。
“上述猜想都存在一個(ge) 無法回避的問題:青藏高原上有很多野生動物都和藏羚羊麵臨(lin) 相同的環境變化和生存挑戰,它們(men) 也有非常強的運動能力,為(wei) 什麽(me) 隻有藏羚羊形成了季節性的遷徙行為(wei)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連新明說。
2024年5月27日,藏羚羊在可可西裏五道梁地區遷徙。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從(cong) 最初作為(wei) 研究生跟隨導師,到如今成為(wei) 團隊負責人,連新明已在青藏高原研究、觀測藏羚羊種群23年,他和同事們(men) 基於(yu) 長期的監測和研究結果提出猜想:藏羚羊遷徙是環境變化、行為(wei) 習(xi) 性等多因素促成的,年複一年、代代相傳(chuan) ,季節性遷徙已經成為(wei) 部分藏羚羊種群的集體(ti) 記憶。
連新明說,大約8500年至4000年前,青藏高原存在一個(ge) 全新世大暖期。當時,森林、灌叢(cong) 植被由南向北整體(ti) 推進至可可西裏苟魯措一帶,不善爬坡、不喜高鬱閉度叢(cong) 林環境的藏羚羊種群的棲息地就被壓縮到青藏高原北部海拔較高的狹長地帶,這是遷徙的起源,“我們(men) 觀察到,除了交配季,藏羚羊的雌雄個(ge) 體(ti) 是分開集群活動的,這可以解釋為(wei) 什麽(me) 雄性藏羚羊沒有遷徙的習(xi) 性”。
截至目前,關(guan) 於(yu) 藏羚羊遷徙的原因仍沒有定論,但學界對藏羚羊保護成果、種群恢複效果高度認可。
“人為(wei) 優(you) 化遷徙路線是保護措施之一。”吳曉民說,青藏高原藏羚羊遷徙通道已拆除部分可能影響藏羚羊安全通過的網圍欄,也有地區實施了藏羚羊棲息地的移民搬遷,青藏鐵路為(wei) 藏羚羊設置動物通道,這些措施都在盡量降低人類活動對動物的幹擾,使藏羚羊遷徙順利往返。
2024年5月27日,藏羚羊在可可西裏五道梁地區通過青藏公路。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與(yu) 此同時,科學家觀測到藏羚羊種群對人類活動的適應性也在不斷增強。吳曉民說:“十年前觀測藏羚羊,它們(men) 往往來回徘徊、嚐試兩(liang) 三天才能通過青藏公路,而現在,最短十多分鍾、長則幾個(ge) 小時就可以順利通過。”
數據顯示,我國藏羚羊野外種群數量,已經由上世紀90年代末的6萬(wan) 到7萬(wan) 隻,恢複到現在的30萬(wan) 隻左右。連新明說:“毫無疑問,藏羚羊保護是人類參與(yu) 物種保護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