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巨變七十載 寫在柴達木盆地裏的“綠色詩篇”

發布時間: 2024-08-08 15:21:0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這是大柴旦翡翠湖(2019年7月25日攝)。王浡 攝

  從(cong) 昔日“天上無飛鳥,地上人跡少”的茫茫戈壁,到GDP位列青海省第二的工業(ye) 強州,成立七十年以來,位於(yu) 柴達木盆地內(nei) 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走過了自強不息的奮鬥曆程,實現了從(cong) 落後走向進步、從(cong) 貧窮走向富強、從(cong) 封閉走向開放、從(cong) 荒涼走向美麗(li) 的跨越,在柴達木盆地裏寫(xie) 下了波瀾壯闊的綠色發展詩篇。

  茫茫戈壁上的綠色版圖

  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對於(yu) 海西州來說,生態既是發展之要,也是發展之道。

  如果在高空中俯瞰,位於(yu) 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是黃色的,連綿的荒漠、無垠的戈壁成了這片土地最鮮明的底色。

  “小風沙飛揚,大風沙漫天。沙丘無腳處處走,莊稼遭埋常絕收……”過去,擺在柴達木的建設者們(men) 麵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在這茫茫的八百裏瀚海之上,如何畫下綠色的一筆。

  “原來整個(ge) 格爾木城裏隻有那麽(me) 幾棵樹,大家都像養(yang) 寶貝一樣養(yang) 著。”年過半百的老養(yang) 路工郭長青回憶起小時候格爾木的樣子感歎:街上行人寥寥,滿眼都是荒禿禿的土黃色,刮起大風來,“旗杆都能吹倒”。

  1991年由部隊轉業(ye) 到格爾木市林業(ye) 站工作的安從(cong) 齊見證了格爾木從(cong) “黃”到“綠”的“蛻變”。“那時候種樹、挖渠、澆水全靠人工,大家都鉚著勁,人定勝天嘛!”安從(cong) 齊說,“同誌們(men) 都不怕累,頂著風沙挖坑種樹,種一次樹,回家身上能抖下半斤沙子。”林業(ye) 站裏七八位同誌不分男女,都成了挖坑種樹的好手。

  格爾木晝夜溫差較大,三四月份早晚還會(hui) 結冰,用於(yu) 林地灌溉的水渠因土質等原因經常淤堵。為(wei) 了保證樹木成活,小夥(huo) 子們(men) 跳到冰水裏清淤。水渠通了,小夥(huo) 子們(men) 卻落下了病根。

  安從(cong) 齊和同事們(men) 的努力沒有白費,幾年間,2萬(wan) 多棵紅柳、新疆楊、青楊,在格爾木遼闊的土地上紮下根,在這片蒼茫的黃色上灑下了星星綠意。

  憑借這群“植綠人”的努力,格爾木的綠色越來越多。從(cong) 2000年開始,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在格爾木市開展人工造林活動,格爾木的綠化總量以每年百萬(wan) 棵林木的數量增加。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柴達木盆地的其他角落:在茫崖,建設者們(men) 改良土壤,鋪設管網,“死一棵我們(men) 種兩(liang) 棵,那個(ge) 時候像憋著一股勁,一定要把樹種活!”;在德令哈,建設者們(men) 從(cong) 千裏之外拉來樹苗,在巴音河兩(liang) 岸拉開“綠色德令哈”建設的序幕;在烏(wu) 蘭(lan) ,從(cong) 草方格到楊樹林,從(cong) “固沙”到“變綠”,“沙進人退”的曆史畫上句號,“綠進沙退”的故事從(cong) 此傳(chuan) 頌……

  70年來,柴達木的建設者們(men) 在八百裏瀚海之上不斷“點綠”“擴綠”,讓柴達木盆地裏的綠色版圖不斷擴展。目前,全州擁有林地645195.77公頃、草地12091288.08公頃、濕地1804700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1%,草原植被覆蓋度達45.38%。

  在柴達木這塊黃底的畫布上,綠色的線條不斷延伸,加粗,原本色彩單一的柴達木,正變得越來越多彩。

  高原盆地裏的“綠色產(chan) 業(ye) 高地”

  “黃河長江發源在昆侖(lun) ,柴達木井架密如林,油苗遍地似春草,風吹油味遍地香噴噴,這樣富饒的地方哪裏有啊,我們(men) 的柴達木是個(ge) 聚寶盆……”詩人李季用一首《柴達木小唱》描繪了這個(ge) 位於(yu) 世界屋脊上的高原盆地所蘊藏的豐(feng) 富寶藏。

  柴達木,看似貧瘠荒蕪,實則“寸土寸金”,五光十色的寶藏在這裏交錯重疊,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柴達木盆地的寶藏逐漸被發掘出來。

  位於(yu) 柴達木盆地“盆底”的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的鹽湖,因其豐(feng) 富的礦藏,被稱為(wei) “聚寶盆”裏的“聚寶盆”,自20世紀50年代勘探開發至今,已是中國主要的礦業(ye) 基地之一。

  在察爾汗鹽湖旁的鹽湖博物館裏,珍藏著幾張老照片:起起伏伏的鹽堿地旁是一排鐵皮房,房前是工人們(men) 勞動的身影,屋頂嫋嫋炊煙。

  鹽湖集團退休職工王西臣細細地看著照片對記者說:“看,這是我們(men) 剛到察爾汗時的樣子。”

  1981年,王西臣從(cong) 部隊轉業(ye) 來到察爾汗,成為(wei) 一名鹽田工人。“12頂鐵皮房、10台挖掘機、十多輛翻鬥車,我們(men) 在察爾汗開始修鹽田。”這裏依然像戰場,王西臣和同事們(men) 天天套著水褲泡在鹵水裏勞動。

  “為(wei) 祖國的農(nong) 業(ye) 發展,大家爭(zheng) 著幹,我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更不能鬆勁。”王西臣指著鐵皮房的照片說,“‘堡壘’都修好了,再頑強的敵人也要消滅!”一個(ge) 個(ge) 鐵皮房從(cong) 荒漠中冒出,就像一個(ge) 個(ge) “堡壘”紮在陣地前沿。從(cong) 鐵皮房開始,老一輩柴達木人在這裏艱苦創業(ye) ,用雙手開辟出一個(ge) 生機勃勃的柴達木。

  幾十年過去,鐵皮房換成了現代化廠房,工人手中的鐵鍬也被采鹽船代替,一座世界級鹽湖產(chan) 業(ye) 基地正在柴達木盆地裏萌芽生長。目前,海西州已建成912萬(wan) 噸氯化鉀、500萬(wan) 噸純堿、10萬(wan) 噸金屬鎂、14.7萬(wan) 噸碳酸鋰等產(chan) 能,2023年鉀肥、碳酸鋰、純堿產(chan) 量分別占全國產(chan) 量的77%、21%、14%以上,累計培育規模以上鹽湖工業(ye) 企業(ye) 51家,為(wei) 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增強能源資源保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柴達木的“寶”,不僅(jin) 是有色的礦,還有看不見的“光”。當地人說:“五色的柴達木裏最值錢的顏色就是陽光的顏色”。

  柴達木盆地海拔高、大氣稀薄、雲(yun) 層遮蔽率低,年平均日照時數在3500小時以上,太陽能年總輻射量大於(yu) 6800兆焦/平方米,為(wei) 全國第二高值區。與(yu) 此同時,柴達木還擁有近十萬(wan) 平方公裏可用於(yu) 光伏發電建設的未利用土地,柴達木盆地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潛力巨大,前景燦爛。

  在德令哈市郊,遠遠就能看到一處閃耀的高塔,這是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光熱電站的吸熱塔,上萬(wan) 麵光熱定日鏡如同向日葵般跟著太陽的軌跡緩緩調節角度,將一束束陽光反射至200米高的吸熱塔,光源在吸熱塔頂端的吸熱器匯聚,好似一個(ge) 耀眼的“小太陽”。

  在光熱電站的不遠處,是連片的光伏電站。成排的光伏板蔓延至戈壁深處,在陽光的照耀下宛如一片藍色的海洋。茫茫戈壁不再荒涼,炙熱的陽光變成電力,從(cong) 這片荒灘出發,源源不斷地為(wei) 經濟發展提供能量。

  “我們(men) 作為(wei) 一家光伏發電企業(ye) ,十多年前之所以選擇在海西紮下腳根,就是看中這裏獨特的資源稟賦,現在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ye) 選擇來到海西,來到柴達木盆地,為(wei) 柴達木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作出貢獻。”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樊玉華說。

  不僅(jin) 有“光”還有“風”。柴達木屬狹長型開闊盆地,地形走向又與(yu) 我國西北地區盛行的風向一致,這裏的年平均風速可達4米/秒,全年風能可用時間在5000小時以上。

  漫漫風沙吹過千年,風蝕出茫茫戈壁,而如今,不知疲倦的疾風吹動一排排巨大的風電機組,風能化身綠能,吹亮了長夜,為(wei) 青海經濟社會(hui) 蓬勃發展吹來動能。

  近年來,海西州積極推進光伏發電和風電基地化規模化發展,已經建成第一個(ge) 千萬(wan) 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清潔能源累計裝機達1930.6萬(wan) 千瓦,第二個(ge) 千萬(wan) 千瓦級基地也蓄勢待發。柴達木沙漠基地列入國家“沙戈荒”風電光伏大基地布局規劃,規劃新增新能源裝機6000萬(wan) 千瓦。

  截至2023年底,海西州清潔能源裝機規模1880.6萬(wan) 千瓦,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34%。其中,新能源裝機1858萬(wan) 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裝機的49%。

  除了清潔發電,清潔能源裝備製造也是近年來柴達木發展的新動能之一。“隆隆”的機器聲響徹廠房,一個(ge) 剛剛加工好的風電塔筒被吊裝下線。青海華匯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金紅祥看著眼前的產(chan) 品,心裏估算著這筆風電塔筒訂單的生產(chan) 進度。

  年過40的金紅祥是一個(ge) 地道的浙江人,2011年3月,金紅祥來到柴達木盆地,依托海西豐(feng) 富的風光資源,發展新能源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紮根青海十多年,金紅祥將原來的小企業(ye) 發展成了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如今他有了新的計劃:“我們(men) 現在的目標是爭(zheng) 取打通產(chan) 業(ye) 鏈,為(wei) 青海省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高地盡一份力。”

  像青海華匯一樣紮根在柴達木盆地的新能源裝備製造企業(ye) 還有很多,他們(men) 依托海西資源優(you) 勢,開拓出新的產(chan) 業(ye) 賽道。2023年,全州規上裝備製造企業(ye) 實現產(chan) 值突破10億(yi) 元,新能源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助力海西發展的新動能。

  大山大湖的詩與(yu) 美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1988年,詩人海子路過海西州首府德令哈市,留下一篇現代詩《日記》,從(cong) 此,德令哈這座“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被賦予了現代詩城的浪漫氣質。

  德令哈很粗獷。出了市區就是戈壁,哈拉湖、托素湖、柏樹山就在城市附近,大山大湖造就了這座城市的包容豪邁。

  德令哈很細膩。夜燈璀璨閃耀,巴音河靜靜流淌,微風拂過樹梢,遊人流連河畔,隻有在德令哈才能感受到孤涼的浪漫與(yu) 美感,在整個(ge) 小城彌漫。“今夜我不關(guan) 心人類,我隻想你。”

  與(yu) 德令哈相似,海西州的每座城市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與(yu) 性格:昆侖(lun) 神話的奧秘藏在交通樞紐格爾木,九層妖塔的傳(chuan) 說要去都蘭(lan) 熱水大墓一探究竟,工業(ye) 與(yu) 科幻在茫崖冷湖匯聚,青藏公路的故事要從(cong) 烏(wu) 蘭(lan) 莫河駝場一路講起……

  曆史文化的鏈條條理分明,絲(si) 絲(si) 入扣,不僅(jin) 給海西的每個(ge) 城市刻上鮮明印記,也串聯起柴達木盆地不可方物的美景。

  不少來過海西旅遊的人說,海西的風景有點“假”,“美得不真實”。從(cong) 都蘭(lan) 境內(nei) 烏(wu) 蘭(lan) 烏(wu) 蘇河的“大地血脈”“打翻的調色盤”的大柴旦翡翠湖,到雄渾神秘的黑獨山、“惡魔之眼”艾肯泉,海西的風景正如柴達木的礦藏一樣,五彩繽紛,數不勝數。

  為(wei) 了讓更多人看見柴達木盆地的詩與(yu) 美,海西州加快文旅發展步伐。“十四五”以來,海西州推進旅遊景區、旅遊線路建設,打造生態旅遊品牌、完善服務設施,豐(feng) 富和創新文旅產(chan) 品。

  如今,“天空之境”茶卡鹽湖、都蘭(lan) 熱水墓群、冷湖天文觀測基地、火星小鎮……一個(ge) 個(ge) 奇幻美景名揚四方,“魅力海西”的旅遊品牌越叫越響。自“十四五”開局至2023年底,全州累計接待遊客4000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200億(yi) 元、儲(chu) 備生態旅遊項目235個(ge) ,相繼實施文旅項目200餘(yu) 個(ge) 、完成投資21.44億(yi) 元。

  蓬勃發展的旅遊產(chan) 業(ye) 離不開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曾經的海西遙遠而神秘,而如今,敦煌鐵路、格庫鐵路相繼建成通車,西寧至格爾木、德令哈複興(xing) 號動車組開通,動車飛馳在柴達木腹地。德令哈、格爾木、茫崖三地機場航線密集,安全、快捷、舒適的區域交通網絡正在逐步形成,“快進慢遊”的旅遊交通體(ti) 係也在逐步完善。海西不再遙遠,詩與(yu) 美的遠方變得觸手可得。

  黃色的戈壁“綠色”的產(chan) 地

  熱辣的陽光炙烤大地,在諾木洪農(nong) 場的枸杞地裏一顆顆枸杞像紅寶石一般掛在枝頭,枸杞豐(feng) 收季馬上就要到了。

  “過幾天品質最好的頭茬枸杞就要上市了,顆粒飽滿,顏色好,有需要的家人抓緊下單呀!”對著直播鏡頭,“漠裏姐姐”牛夢琳正介紹自家產(chan) 的有機枸杞。

  牛夢琳家住海西州都蘭(lan) 縣。作為(wei) 枸杞種植大縣,2023年都蘭(lan) 縣的枸杞種植麵積達到20.04萬(wan) 畝(mu) ,占全省枸杞種植麵積的42%。

  “早上摘枸杞凍得臉紅手麻,晚上搬果箱累得滿頭大汗。”牛夢琳是枸杞種植戶,經過多年打拚,家裏的枸杞地從(cong) 8畝(mu) 發展到上百畝(mu) ,來收購的客商越來越多。

  隨著枸杞銷售規模擴大,物流與(yu) 采購問題逐漸凸顯。2020年初,牛夢琳試水短視頻電商產(chan) 業(ye) 。她注冊(ce) 短視頻賬號,管自己叫“漠裏姐姐”,意思是“從(cong) 大漠裏走出來的姐姐”。

  曾經的“直播小白”變身擁有近700萬(wan) 粉絲(si) 的“電商達人”,得益於(yu) 她的宣傳(chuan) ,柴達木枸杞被更多人了解。戈壁灘上的“紅果果”變成了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海西州是全省枸杞種植麵積最大的市州,2024年,全州種植枸杞麵積近43萬(wan) 畝(mu) ,預計實現產(chan) 值35億(yi) 元,占全州農(nong) 林牧漁總產(chan) 值的42.3%。

  海西州副州長劉貴堯介紹,枸杞畝(mu) 均產(chan) 值0.8萬(wan) 元,種植1畝(mu) 枸杞的產(chan) 值相當於(yu) 15畝(mu) 小麥。枸杞產(chan) 業(ye) 已經帶動州內(nei) 超過180家農(nong) 牧業(ye) 新型經營主體(ti) 和3.2萬(wan) 戶農(nong) 牧民,每年吸納省內(nei) 外從(cong) 事枸杞采摘勞務用工超過8萬(wan) 人次,勞務總收入達到6億(yi) 元。海西州已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種植基地,柴達木枸杞還入選首批歐盟保護地理標誌名單,品牌價(jia) 值突破196.75億(yi) 元。

  “丫頭!快過來!”拉毛話音剛落,一隻駱駝就衝(chong) 她飛奔而來。拉毛是青海柴達木農(nong) 墾莫河駱駝場有限公司的一名牧工。放駝、入圈、收駝毛、接生駝羔……年輕的拉毛跟著父親(qin) 在莫河駱駝場學了一年多,現在已經是個(ge) 能獨當一麵的“養(yang) 駝老手”了。

  從(cong) 運輸物資的“主力”到“渾身是寶”的“大可愛”,在柴達木盆地,雙峰駝完成了它的“華麗(li) 變身”。如今,依托莫河駱駝場的柴達木雙峰駝,烏(wu) 蘭(lan) 縣努力發展駱駝產(chan) 業(ye) ,駱駝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烏(wu) 蘭(lan) 地區農(nong) 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烏(wu) 蘭(lan) 已建成全省唯一的駝乳產(chan) 品加工生產(chan) 線,每峰產(chan) 奶母駝每年能為(wei) 牧戶帶來3萬(wan) 餘(yu) 元收入,引進的駝奶加工企業(ye) 為(wei) 烏(wu) 蘭(lan) 縣城解決(jue) 就業(ye) 30餘(yu) 人。

  柴達木盆地是世界四大無公害超淨區的核心區,全球最適宜發展生態有機農(nong) 牧業(ye) 的地區之一,具有“淨空、淨水、淨土和土壤富硒”的獨特優(you) 勢,獨一無二的自然稟賦,造就了柴達木生態農(nong) 牧業(ye) 的發展優(you) 勢。

  海西州州長喬(qiao) 亞(ya) 群介紹,近年來,海西州努力推動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建設,發布“神奇柴達木”海西農(nong) 畜產(chan) 品區域公用品牌,認證國家地理標誌登記產(chan) 品9個(ge) ,308種產(chan) 品入選“神奇柴達木”優(you) 品庫,累計認證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471個(ge) ,新增有機認證草場環境監測麵積1.2億(yi) 畝(mu) ,率先在全省實現有機畜牧業(ye) 認證全域全覆蓋。

  如今,有機枸杞、藜麥、駝奶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已成為(wei) 海西的亮麗(li) 名片之一,曾經生機寥寥的黃色戈壁灘變成了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的重要產(chan) 地,柴達木盆地正在譜寫(xie) 出新的綠色篇章。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