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青鐵路成黃段線路圖。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供圖
作為(wei) 通往黃龍、九寨溝的首條鐵路,川青鐵路的通車意義(yi) 非凡。而作為(wei) 我國橫斷山脈北段第一條鐵路,川青鐵路的建設難度亦排在我國在建鐵路工程前列。
從(cong) 成都東(dong) 到黃勝關(guan) ,川青鐵路約276公裏線路曆時13年終於(yu) 建成,一批批建設者在這裏奉獻了熱血青春。線路開通前夕,華西都市報、封麵新聞記者對話了多名參建者,聽他們(men) 聊了聊與(yu) 川青鐵路一路爬坡“登高”的故事。
選線
判定4萬(wan) 多個(ge) 地質影響點創造多項第一
川青鐵路成都東(dong) 至黃勝關(guan) 段位於(yu) 青藏高原東(dong) 部邊緣,從(cong) 海拔500米爬升至3000多米,爬升高度超過2500米,比一座華山還要高。作為(wei) 我國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工程之一,川青鐵路創造多項全國乃至世界第一。
它是我國橫斷山脈北段第一條鐵路,是世界上第一條穿越8級大地震災害核心區的鐵路,也是我國穿越活動斷裂最多(11次)、伴行活動斷裂最長(170公裏)的鐵路。這些都給設計選線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除了本身的地質構造,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還帶來了次生災害的問題。”中鐵二院川青鐵路地質專(zhuan) 業(ye) 設計負責人陶玉敬說。因此,項目從(cong) 預可研開始就開展了大量科研,包括次生災害、地質災害等8大地質專(zhuan) 題研究,判定全線4萬(wan) 多個(ge) 地質影響點,並對部分可能會(hui) 對線路有影響的點位給予相應的解決(jue) 方案和處置措施。
要摸清這些點位並非易事。中鐵二院川青鐵路設計總體(ti) 負責人穆亞(ya) 林說,為(wei) 了選線,他和團隊在汶川地震後一個(ge) 多月就繞行700多公裏從(cong) 九寨溝進入汶川,通過無人區時隻能騎馬,騎了2個(ge) 多小時,兩(liang) 條腿的內(nei) 側(ce) 都磨爛了;陶玉敬和團隊則走遍了沿線上萬(wan) 條河溝,對每條河溝進行泥石流專(zhuan) 題評價(jia) ,隻為(wei) 從(cong) 中選出最穩定的一條。
從(cong) 2008年開始預可研到2011年先期開工段開工,設計團隊終於(yu) 從(cong) 東(dong) 、中、西三個(ge) 方案中敲定了西線方案,局部方案修改次數多達9次,繞避了絕大多數不良地質點。
建設
曆時10年建成亞(ya) 洲最長單洞雙線鐵路隧道
受到複雜地質條件和大地震後次生災害影響,川青鐵路進入施工階段後,麵臨(lin) 的困難更為(wei) 艱巨。特別是在高原段157公裏長大隧道群的施工中,建設者們(men) 遇到許多聞所未聞的難題。
今年5月11日,川青鐵路鎮黃段最後一塊“硬骨頭”——德勝隧道貫通。這座隧道全長約23公裏,是亞(ya) 洲最長單洞雙線鐵路隧道,施工長達十年,也是建設者們(men) 與(yu) 軟岩大變形“鬥智鬥勇”的十年。
中鐵十六局川青鐵路(鬆潘)指揮部黨(dang) 工委書(shu) 記萬(wan) 勇把隧道開挖比作“在豆腐塊裏打洞”,“有時候初支剛做好,地應力就把鋼拱架切割成麻花狀,甚至切斷。變形最嚴(yan) 重的地段,直徑18米的開挖斷麵被壓縮到10米。我們(men) 不得不反壓回填、拆除鋼架、重新支護。”此外,隧道施工期間滑坡、泥石流、危岩落石等地質災害頻發,雨季公路斷道更是嚴(yan) 重影響物料運輸,最遠需要繞路500公裏。高原寒冷、缺氧,有些工人不適應,增加了施工組織困難……受惡劣氣候與(yu) 交通製約,建設者們(men) 遇到的困難比預想中的更多。
設計者
與(yu) 川青鐵路整整相伴17載
穆亞(ya) 林告訴記者,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原鐵道部的相關(guan) 要求,川青鐵路成黃段約276公裏作為(wei) 工程試驗段先行開工建設,相關(guan) 人員為(wei) 此開展工程試驗專(zhuan) 題16項,涵蓋了複雜地質預測與(yu) 評價(jia) 、隧道大變形控製技術、穿越活動斷裂帶結構抗震減災技術等多個(ge) 方麵,為(wei) 我國山區及高海拔鐵路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8月27日上午,鬆潘古城一處靜謐院落,穆亞(ya) 林再次聊起川青鐵路的建設曆程,言語裏滿是感慨。他從(cong) 40歲參與(yu) 項目前期工作,到57歲見證通車,與(yu) 川青鐵路整整相伴17載,占據職業(ye) 生涯的一半。
“從(cong) 7月聯調聯試開始,每次來川青線我都會(hui) 想,這會(hui) 不會(hui) 是最後一次呢?可能是因為(wei) 心裏不舍吧。”他說,“能夠參與(yu) 這麽(me) 難的一個(ge) 鐵路項目,還能在退休前看到它安安全全建成,順利通車,我很欣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