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陽光溫柔地灑在獨克宗古城青石板路上,在古城一隅,有一間靜謐溫馨的手工作坊——阿若康巴手工坊。手工坊裏,各式各樣的布偶讓人眼前一亮,負責人此裏卓瑪正和姐妹們(men) 圍坐在火爐旁,一針一線地縫製著各種布偶。
此裏卓瑪來自德欽縣雲(yun) 嶺鄉(xiang) ,中專(zhuan) 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從(cong) 事文化保護工作。紮根鄉(xiang) 村20年間,她有了多重身份,是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工作者,是鄉(xiang) 村影像記錄工作者,也是德欽縣格桑花婦女手工藝及農(nong) 副產(chan) 品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創始人。
2017年,此裏卓瑪同兩(liang) 位合夥(huo) 人一起創辦了阿若康巴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並開設了阿若康巴手工坊。手工坊裏的婦女來自德欽、維西以及香格裏拉的村落。在此裏卓瑪的帶領下,她們(men) 用勤勞的雙手製作了布偶、手偶、指偶、零錢包、電腦包等100多種動物係列文創產(chan) 品,這些產(chan) 品具有藏族手工文化特色,還完美地融入了時代潮流元素,備受遊客青睞。
“成立公司的初心是為(wei) 了幫助當地婦女通過雙手獲得穩定的收入,目前,我們(men) 已經培養(yang) 了386位鄉(xiang) 村手藝人。”此裏卓瑪介紹,近年來,在德欽縣婦聯、工會(hui) 等部門的支持下,阿若康巴手工坊積極為(wei) 農(nong) 村單親(qin) 母親(qin) 、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ti) 提供手工技能培訓,手把手教授藏族傳(chuan) 統的非遺縫製方法,以及不同種類的手工藝品設計。
“為(wei) 打開銷路,手工坊通過與(yu) 各個(ge) 景區景點、鬆讚文旅集團、網紅等合作,大力推介手工坊產(chan) 品,提高了手藝人的收入。”此裏卓瑪說。
來自德欽縣佛山鄉(xiang) 古水村的邊瑪拉初是一位單親(qin) 母親(qin) ,不僅(jin) 要供孩子讀書(shu) ,還要顧家。“阿若康巴手工坊成立時,她就參加了手工技能培訓,至今已有7年的手工縫製經驗,有了穩定的收入,供孩子讀書(shu) 、照顧好家裏的日常生活都不成問題。如今,她是手工坊雪獅產(chan) 品的主要手藝人,每個(ge) 月能完成2萬(wan) 元左右的產(chan) 品交貨量,也是交貨量最高的手藝人。”此裏卓瑪拿著用邊瑪拉初的照片做成的明信片向記者講述。
“我來自維西縣永春鄉(xiang) ,今年是我加入手工縫製的第12個(ge) 年頭,現在是手工坊銷售員,在守店的閑暇時間,我還能縫製各種手工產(chan) 品,在這裏我相當於(yu) 拿到了兩(liang) 份工資。”手工坊銷售員徐衛秋開心地向記者介紹。
“今年,阿若康巴手工坊還積極為(wei) 德欽縣羊拉鄉(xiang) 雅瑞安和社區居民提供了兩(liang) 次手工技能培訓,目前已有50多名婦女參加培訓學習(xi) ,其中有12人為(wei) 專(zhuan) 職手工藝人,社區婦女不用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創收。”雅瑞安和社區工作人員呂毅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