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出土綠釉琉璃八瓣蓮花紋瓦當。
碑身文字殘塊。
記者從(cong) 西藏自治區文物局了解到,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於(yu) 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對嘎爾瓊拉康石碑遺存開展了為(wei) 期約20天的考古清理工作,日前已順利結束。
嘎爾瓊拉康吐蕃石碑可追溯至公元9世紀。公元9世紀初,赤德鬆讚興(xing) 建嘎爾瓊拉康後,又在寺旁建碑盟誓,銘文勒石為(wei) 記,記錄誓文與(yu) 曆代讚普業(ye) 績。因地處拉薩河南岸沙地,為(wei) 防止塌陷,在原地表砂層上鋪墊一層包含大量琉璃瓦殘塊、少量青磚殘塊並混雜較多小鵝卵石及頁岩碎片的灰褐土地基,最厚處約0.5米,地基表麵經夯打加工結實,石碑基座放置於(yu) 加工緊密的地表上;石碑由基座、碑身、碑帽及碑頂構成。據相關(guan) 文獻記載,原碑通高約6米左右;基座為(wei) 長方形,東(dong) 西長1.9米、南北寬1.2米、通高0.85米,四邊雕刻山形圖案;碑身底部放置於(yu) 基座上部中央長方形凹槽內(nei) ,凹槽底部有乳白色粘合物以固定碑身;碑身為(wei) 梯形,截麵為(wei) 長方形,高約4米左右,碑身南側(ce) 刻藏文57行字;碑帽為(wei) 仿木構廡殿頂,四麵坡雕刻筒瓦及六瓣蓮花瓦當;碑頂為(wei) 摩尼寶珠狀。
20世紀上半葉,意大利人圖齊、英國人黎吉生、藏族著名學者根敦群培等人曾先後考察嘎爾瓊拉康石碑,留下珍貴的影像與(yu) 文字資料;1968年,石碑被毀。
1993年,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hui) 組織專(zhuan) 家對嘎爾瓊拉康石碑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麵積為(wei) 南北長6.3米、東(dong) 西寬5.1米、麵積32.13平方米、深約2.4米;1997年,嘎爾瓊拉康重建時,構建圍牆對石碑進行保護。
為(wei) 切實加強對嘎爾瓊拉康吐蕃石碑文物的保護利用,根據自治區政府主要領導批示,在自治區文物局的指導下,由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組成專(zhuan) 家組,自今年11月中旬起,曆時20多天對嘎爾瓊拉康吐蕃時期石碑進行考古清理。目前,野外考古清理工作已順利完成,正進行資料整理,待形成考古發掘報告的同時,西藏自治區將研究製定方案對嘎爾瓊拉康吐蕃石碑實施搶救性保護利用。
據介紹,此次考古清理麵積約43平方米,深約3.5米;在原地基堆積中發掘出土大量綠釉琉璃瓦殘塊,有筒瓦、板瓦及少量八瓣蓮花紋瓦當,同時出土少量青磚。清理發現,地基部分仍向發掘區四壁外延伸;碑座絕大部分保存在原位,南側(ce) 東(dong) 部上半部脫落,北側(ce) 大部碎裂向下側(ce) 滑;鑲嵌在碑座上凹槽內(nei) 的碑身底部已大都碎裂;確認碑身文字殘塊15塊,遺失較多;碑帽主體(ti) 部分保存尚好,四邊屋簷部分殘損較多;摩尼寶珠狀頂基本保存完好。
自治區文研所嘎爾瓊拉康吐蕃石碑考古專(zhuan) 家組表示,嘎爾瓊拉康石碑距今已有1200餘(yu) 年,石碑的挖掘和保護利用,對研究吐蕃時期社會(hui) 、經濟、政治、宗教及語言文字等方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此外,石碑碑身上窄下寬,其形式結構、碑帽,均屬漢式風格,碑文屬吐蕃時期古藏文字,充分體(ti) 現了吐蕃文化與(yu) 唐代中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