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由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與(yu)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對阿裏地區開展的係統的舊石器考古調查過程中,在革吉縣北部獅泉河左岸(東(dong) 岸)的石灰岩山體(ti) 上,發現了保留有豐(feng) 富古人類文化遺存的梅龍達普史前洞穴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對於(yu) 探討青藏高原西部地區古人類生存活動、遷徙演變、人群互動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義(yi) 。
遺址地層堆積
有明顯的五個(ge) 炭屑層
梅龍達普洞穴遺址位於(yu) 阿裏地區革吉縣,南距革吉縣城約30公裏,洞穴麵向西南,高出獅泉河麵約40米,遺址海拔約4600米。梅龍達普遺址由一字排開的兩(liang) 個(ge) 獨立洞穴組成,其中1號洞規模巨大,麵積達1000餘(yu) 平方米,2號洞麵積約250平方米。在洞內(nei) 、洞穴下的山前衝(chong) 積扇以及由山底通往洞穴的山坡上均散落著豐(feng) 富的石製品等文化遺物,更難能可貴的是1號洞穴內(nei) 還保留有包含文化遺物的地層堆積。
據了解,冬季時由於(yu) 當地牧民在兩(liang) 個(ge) 洞穴內(nei) 圈羊,對洞內(nei) 文化層已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為(wei) 進一步查明洞內(nei) 文化層堆積的性質,加強對洞穴遺址的保護,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聯合考古隊於(yu) 2018年7—9月對1號洞穴進行了小規模的發掘。
為(wei) 了更好地厘清洞穴地層堆積的情況,聯合考古隊的此次野外發掘布設了兩(liang) 個(ge) 探方。其中,T1麵積1.5平方米,位於(yu) 洞口位置暴露的地層剖麵附近,發掘深度3.5米。發掘工作按照嚴(yan) 格的舊石器考古發掘規範,按照自然層逐層發掘,每個(ge) 自然層內(nei) 以5厘米為(wei) 一水平層進行清理,並對堆積物進行篩選。遺址地層堆積可見有明顯的五個(ge) 炭屑層,炭屑層與(yu) 砂礫層互層,炭屑層內(nei) 遺物較為(wei) 集中,砂礫層中遺物較少。在查明洞口地層堆積之後,開始發掘洞內(nei) 堆積。T2探方麵積4平方米,發掘深度約3米,出土遺物與(yu) T1相似,上部地層複雜,存在後期擾動,下部為(wei) 洞穴坍塌堆積,不見文化遺物,僅(jin) 有少量動物骨骼。
聯合考古隊發現,阿裏梅龍達普洞穴遺址發掘出土有典型的細石核、細石葉和加工精致的石器,石料為(wei) 優(you) 質的燧石、瑪瑙和黑曜石,紅褐色、黑色陶片伴生。此外還有大量的石片,但不見石片石核。石器包括邊刮器、端刮器,加工細致。陶片包括紅褐色加砂陶片和黑色泥質陶片,不見完整器物。
細石葉和陶片共存的地層
屬於(yu)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根據出土的遺物,阿裏梅龍達普洞穴遺址可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明顯的體(ti) 係,一是利用燧石等優(you) 質材料製作細石核、剝取細石葉和加工端刮器等,與(yu) 陶片共生;一是使用板岩、角頁岩生產(chan) 石片和工具。
聯合考古隊表示,本次發掘發現了細石葉和陶片共存的地層,應屬於(yu)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但石片組合的原生層位尚未揭露。上部地層的碳樣測年結果顯示該洞穴遺址至少距今4000年。從(cong) 技術角度來看,石片組合時間可能會(hui) 更早。更多測年工作會(hui) 隨著野外工作的深入進一步開展。該洞穴遺址屬於(yu) 典型的細石葉文化,曆經了古人類長時間的使用和生活,由於(yu) 洞穴麵積巨大,具有尋找更早文化堆積的潛力。
除豐(feng) 富的文化遺物和動物骨骼外,在洞內(nei) 還發現有以紅色赭石繪製的岩畫。岩畫圖像以幾何紋為(wei) 主,包括:排列有序的豎條紋、人形輪廓、手掌以及太陽等紋飾。
聯合考古隊表示,阿裏梅龍達普洞穴遺址是青藏高原發現的首個(ge) 史前洞穴遺址,也是高原腹地目前有明確地層信息的細石葉文化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對於(yu) 探討青藏高原西部地區古人類生存活動、遷徙演變、人群互動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義(yi) ,尤其是為(wei) 研究掌握細石器技術的人群在高原腹地活動的時間和生計方式提供了最強有力的證據。
據悉,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與(yu)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在2019年將繼續對梅龍達普遺址進行發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