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紮根高原農田的青稞“助產士”

發布時間: 2019-07-25 08:24:00 來源: 光明日報

  農(nong) 民心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麽(me) ?那一定是期盼豐(feng) 收。西藏高原耕地麵積少、土地貧瘠,直到本世紀初,高原主要糧食品種青稞畝(mu) 產(chan) 也隻有三四百斤,農(nong) 民一年到頭辛苦勞作糧食仍然不能自給。

  依靠農(nong) 業(ye) 科技、加強青稞新品種的培育和推廣,成為(wei) 實現西藏糧食自給、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從(cong) 20世紀80年代,農(nong) 業(ye) 科技專(zhuan) 家禹代林便活躍在高原農(nong) 村,他連續24年紮根田間地頭培育和推廣青稞新品種,先後走遍了三十多個(ge) 農(nong) 業(ye) 縣,一百多個(ge) 行政村,推廣青稞新品種9個(ge) ,栽培技術示範推廣30餘(yu) 萬(wan) 畝(mu) ,累計培訓農(nong) 民達5.5萬(wan) 人,為(wei) 西藏實現糧食年產(chan) 百萬(wan) 噸的自給目標作出了突出貢獻,被當地藏族農(nong) 民親(qin) 切地稱為(wei) “青稞助產(chan) 士”。

  “生在農(nong) 場,注定了此生與(yu) 農(nong) 業(ye) 有緣!”在禹代林的記憶中,父親(qin) 雖然是個(ge) 軍(jun) 人,但作為(wei) 早期西藏的建設者,父親(qin) 與(yu) 同事總是在開荒種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是個(ge) 地道的農(nong) 民,大家靠著一雙手,開出的荒地有上萬(wan) 畝(mu) 。而禹代林,1964年就出生在父親(qin) 開墾出的“雪巴農(nong) 場”。

  “那時候,一畝(mu) 地產(chan) 量也就兩(liang) 三百斤,生產(chan) 工具隻有鋤頭、鐮刀和鐵鍬,地裏除草靠人工,田裏有蟲,要麽(me) 靠翻地翻出來讓鳥兒(er) 來吃,要麽(me) 用洗衣粉當農(nong) 藥往地裏撒……”禹代林說。

  忙碌、辛勞並不會(hui) 讓勤勞樸實的農(nong) 民們(men) 抱怨,但一旦碰上天災或各種病蟲害導致農(nong) 作物的大量減產(chan) ,農(nong) 民就一籌莫展。從(cong) 小體(ti) 會(hui) 到農(nong) 民苦處的禹代林漸漸萌生了學習(xi) 農(nong) 業(ye) 科學知識,幫助父老鄉(xiang) 親(qin) ,在高原傳(chuan) 播推廣農(nong) 業(ye) 科技的想法。

  懷著這樣的願景,禹代林考入了西北農(nong) 業(ye) 大學。1985年,禹代林畢業(ye) 後分配到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農(nong) 業(ye) 研究所工作,主要從(cong) 事農(nong) 作物種子資源的研究與(yu) 推廣。

  2003年3月,為(wei) 推廣油菜和青稞的新品種,禹代林被派往當時昌都條件最艱苦、交通最落後的邊壩縣金嶺鄉(xiang) 。盡管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但上路之後禹代林才真切感受到金嶺鄉(xiang) 的險與(yu) 苦。“前一夜一場大雨致使崎嶇險峻的山路泥濘難行,加上大霧繚繞,汽車無法通行,我和同行的人不得不背著行李徒步前行將近8個(ge) 小時。”

  禹代林每年農(nong) 業(ye) 技術服務時間長達200餘(yu) 天,沒有車就坐拖拉機,沒有拖拉機就徒步走,在沒有電視、沒有報紙、沒有網絡的農(nong) 村試驗基點,一幹就是24年。禹代林駐點的地方往往是較為(wei) 偏遠的農(nong) 村,生活條件差,在努力讓農(nong) 民吃飽的同時,他卻很少給自己做一頓像樣的正餐,方便麵成了他的主食。由於(yu) 長期生活無規律,禹代林患上了嚴(yan) 重的胃病。生活和工作的艱苦,也曾使他打過退堂鼓,但每每一想到農(nong) 民兄弟那一張張質樸的臉,他就打消了這樣的念頭。

  按照國家規定,常年在高海拔地區工作,工齡可以予以折算,禹代林早在8年前就可以退休,他卻一推再推。如今,禹代林已是西藏一線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中,年齡最大、經驗最豐(feng) 富、對農(nong) 牧民感情最深的一位。

  位於(yu) 年楚河中段的白朗縣,是西藏最早示範種植“藏青2000”的地區。檢查播種機器刻度、種子包衣情況、化肥施用比例……這是禹代林和同事們(men) 每天穿梭在田間地頭的主要工作,通過了解“藏青2000”幼苗的長勢情況,為(wei) 製定田間管理技術措施提供依據。

  然而“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的推廣並不是很順利。“很多群眾(zhong) 已經適應了之前的品種,也有了相對固定的種植習(xi) 慣,突然讓他們(men) 去種另外的品種,從(cong) 內(nei) 心來說村民們(men) 是很難接受的,甚至有些抵觸情緒。”禹代林回憶道:“為(wei) 了讓村民盡快接受‘藏青2000’,我和同事在白朗縣白雪試驗站進行了試種,試種成功後邀請村民們(men) 到試驗田裏去參觀,實地介紹‘藏青2000’的優(you) 勢,村民們(men) 慢慢接受了‘藏青2000’。”

  據統計,在“十二五”期間,禹代林負責的日喀則片區累計示範推廣“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77.0567萬(wan) 畝(mu) ,占全區累計示範推廣“藏青2000”青稞新品種麵積的58.45%,平均每畝(mu) 增產(chan) 50斤以上,增產(chan) 糧食3852.835萬(wan) 斤,增收7705.67萬(wan) 元,為(wei) 糧食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年的辛勤付出,禹代林先後榮獲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一、二、三等獎,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科技創新獎特等獎;2014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基層工作生活艱苦,但是看到自己帶來的新品種播撒在田間地頭,為(wei) 農(nong) 民帶來豐(feng) 收,禹代林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他說:“到了農(nong) 田,就像到了家裏,見到鄉(xiang) 親(qin) ,就像見到了家人,能讓家人有所收獲、感到快樂(le) ,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責編: 郭爽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