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守邊是我的職責。”黨(dang) 確桑布說。
生活在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日土縣甲崗村的黨(dang) 確桑布,是甲崗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也是家裏的第二代守邊人。
圖為(wei) 黨(dang) 確桑布。 謝藝觀 攝
作為(wei) 邊境巡邏隊一員,他繼承父親(qin) 的精神,把守邊任務當作畢生的使命;他的兒(er) 子也繼承他的守邊事業(ye) ,在邊境上灑下青春和熱血。
11歲開始跟著父親(qin) 守邊
甲崗村位於(yu) 日土縣南部,距離縣城70公裏,從(cong) 村莊往西80公裏可達邊貿點都木契列,西與(yu) 印度毗鄰,邊境線長達80公裏,有通外山口3處,傳(chuan) 統邊貿點1個(ge) 。
生活在邊境,守邊是這裏男人的使命。黨(dang) 確桑布11歲的時候就已跟著父親(qin) 守邊。
黨(dang) 確桑布的父親(qin) 多傑歐珠是村裏第一代守邊人。
1959年,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解放,甲崗村的村民開始迎來新生活。但敵情的出現,打破了他們(men) 的平靜日子。
當時,黨(dang) 確桑布的父親(qin) 多傑歐珠選擇與(yu) 邊防戰士一起戰鬥,守衛祖國的領土。
在黨(dang) 確桑布家的老房子裏,如今依然存放著多傑歐珠從(cong) 戰場上帶回來的一扇木門,這扇木門既是紀念勝利之物,更是提醒鄉(xiang) 親(qin) 們(men) 和自己的子女謹記這裏是祖國的領土。
1962年,黨(dang) 確桑布出生的第二年,邊境發生了戰事。
硝煙在邊境彌漫,因為(wei) 擔憂和害怕,村裏的一些牧民萌生了去意。黨(dang) 確桑布說,父親(qin) 不僅(jin) 堅持不走,還做起了村民們(men) 的思想工作。五個(ge) 月後,邊境重歸平靜。隻不過,黨(dang) 確桑布家和親(qin) 戚家的25頭犛牛卻在完成運輸後跑得無影無蹤。
不氣餒的父親(qin) 又養(yang) 殖起了新的犛牛,和其他四戶人家繼續放牧守邊。
還未設立邊防哨所的那段時間,邊境並不太平,牧民們(men) 明白,除了依靠邊防部隊的力量,自己也必須行動起來,“上世紀70年代初,村裏開始組建民兵巡邏隊,父親(qin) 第一批報名參加。”黨(dang) 確桑布說。
“處在邊境這裏,就必須把守邊固邊的工作做好,祖祖輩輩都要教育好。”雖然多傑歐珠已於(yu) 2013年去世,但這些告誡,黨(dang) 確桑布牢記於(yu) 心,決(jue) 定像父親(qin) 一樣,把一生獻給守邊事業(ye) 。
圖為(wei) 黨(dang) 確桑布展示以前巡邊時要帶的東(dong) 西。 謝藝觀 攝
40多年巡邏生涯 從(cong) 徒步到騎馬
“以前和父親(qin) 一起去守邊時,幹糧、帳篷、被子、衣物都需要背著,每次一走,幾乎把整個(ge) 家搬空了。”黨(dang) 確桑布回憶。在放牧點,需要自己搭帳篷、撿柴火禦寒。冬天還要把冰融化,燒水做飯。
但那時的他,比起生活上的不便,更害怕的是強盜。
在黨(dang) 確桑布很小的時候,父親(qin) 出去後,隻留他和母親(qin) 還有弟弟們(men) 在家裏。“那時,經常聽說邊境有很多強盜、小偷,很害怕會(hui) 闖進家裏。”
因此,剛開始跟父親(qin) 去守邊時,黨(dang) 確桑布最怕遇到他們(men) ,每次巡邏時,心情都會(hui) 非常緊張。
守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防止偷渡者出入境。
40多年的巡邊生涯中,黨(dang) 確桑布不止一次抓到過偷渡者。
“前些日子就在那個(ge) 山口抓到三個(ge) 偷渡者。”黨(dang) 確桑布的大兒(er) 子次仁南吉指著遠處的群山,向記者描繪當時的情景,“那幾個(ge) 人準備偷渡過去,正巧遇到了父親(qin) 。”
圖為(wei) 黨(dang) 確桑布和兩(liang) 個(ge) 兒(er) 子。 謝藝觀 攝
80公裏的邊境線,4000多米的海拔,徒步巡邏體(ti) 力消耗非常大。1983年,彼時的黨(dang) 確桑布作為(wei) 民兵隊伍中的一員,早上要帶著槍和子彈出去巡邏,晚上還要背柴火回來燒火禦寒,有一天,終於(yu) 支撐不住累倒在路上。
談起這件事時,黨(dang) 確桑布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實這不算啥。”
“隨著國家的大力投入,現在巡邏條件好了很多。路修好了,車也有了,拿上吃的用的,就可以走,徒步巡邏也變成了騎馬巡邏。”黨(dang) 確桑布跟記者強調,相比父輩,這代守邊輕鬆了很多。
後輩們(men) 也要盡好自己的責任
在黨(dang) 確桑布心裏,守邊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會(hui) 放棄,也從(cong) 未後悔。也希望後代們(men) 能珍惜現在擁有的條件,盡好自己的責任。
“這條路,不知道走了多少遍。”從(cong) 村子出發,黨(dang) 確桑布帶領記者來到了30公裏外大兒(er) 子次仁南吉和二兒(er) 子洛桑維色所在的牧業(ye) 點,這裏離邊境線僅(jin) 20公裏。
群山包圍下,牧場如一條綠色的毯子覆蓋著廣闊的大地,兩(liang) 間隨意搭成的房子點綴在牧場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屋頂之上。
相比以前守邊時所住的帳篷,這裏住起來更加舒適,不用擔心狂風暴雨時被吹倒。
上百隻羊被放在房屋後麵的羊圈內(nei) ,到達牧業(ye) 點時,正趕上羊群被放出來,黨(dang) 確桑布熟練地用鞭子驅趕著羊群。
“現在家裏有四個(ge) 牧業(ye) 點,總共100多隻羊,夏天會(hui) 在這個(ge) 牧業(ye) 點,冬天再把羊趕到其他牧業(ye) 點。”次仁南吉告訴記者,現在每年靠著放羊,家裏可以獲得一萬(wan) 多元的收入,加上草補和邊補等,足夠維持生活開銷。
圖為(wei) 羊群正從(cong) 羊圈裏出來。 謝藝觀 攝
他和弟弟洛桑維色都跟隨黨(dang) 確桑布的腳步,一邊放牧一邊守邊。
“守護國家邊境線,這是我的義(yi) 務,我的爺爺和父親(qin) 都是這樣過來的。”談到守邊,洛桑維色堅定地說。
目前,次仁南吉和洛桑維色都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談到會(hui) 不會(hui) 讓孩子繼續守邊事業(ye) ,次仁南吉說,“想先讓孩子上學,但也會(hui) 跟他講清楚,守邊有多麽(me) 重要,等到長大後,讓他自己去做選擇。”
“孫子們(men) 將來考不上大學的話,回來放牧、守邊是他必須要做的事。”黨(dang) 確桑布也告訴記者。
對於(yu) 黨(dang) 確桑布來說,最希望守邊這份工作,能世世代代延續下去。他會(hui) 一直和兩(liang) 個(ge) 兒(er) 子一起,任憑鬥轉星移,固守這一方天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