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隆子縣玉麥鄉: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

發布時間: 2019-08-12 08:24:00 來源: 西藏日報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放牧守邊是職責,你們(men) 這些話說得真好。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wan) 家的平安。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們(men) 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們(men) 繼續傳(chuan) 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習(xi) 近平

  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西藏玉麥鄉(xiang) ,一度是一家三口撐起的“三人鄉(xiang) ”,如今仍然是我國人口最少、人均麵積最大的鄉(xiang) 。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放牧守邊是職責”,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給卓嘎、央宗姐妹回信中稱讚“你們(men) 這些話說得真好”,這質樸的話語,迅速從(cong) 喜馬拉雅山南麓傳(chuan) 遍全國。

  早上從(cong) 拉薩出發,驅車沿雅魯藏布江向東(dong) ,再向南翻過海拔5000多米的果木拉山和日拉山,顛簸10個(ge) 多小時。傍晚,從(cong) 臨(lin) 崖山路俯瞰,青山環繞的小河穀地帶便是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xiang) 。白雲(yun) 映照之下,村口那麵漆在石頭上的國旗格外鮮豔。

  “這一年多,玉麥的變化最大。”望著一排排新居和正在建設的工地,剛剛放牧回來的卓嘎、央宗姐妹開心地說。“我們(men) 一定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和關(guan) 懷,看好守好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把玉麥建成幸福、美麗(li) 的小康鄉(xiang) !”回憶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7年10月28日的回信,58歲的卓嘎、56歲的央宗,臉上滿是信心和自豪。

  申請前來落戶守邊的多起來

  玉麥鄉(xiang) 麵積3000多平方公裏,平均海拔3600多米。過去因為(wei) 交通閉塞、條件艱苦、生活孤寂,不少居民陸續搬離,人口最少時,隻有老鄉(xiang) 長桑傑曲巴帶著女兒(er) 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三口堅守這裏。

  “不能因為(wei) 玉麥窮就離開,這是國家的土地,我們(men) 得守著。隻有人在,家才能看好。”卓嘎、央宗姐妹記住了阿爸的話,放牧巡邊一幹就是幾十年。

  1996年,兩(liang) 戶人家回遷,玉麥的人氣漸漸增加,到2016年全鄉(xiang) 已有9戶32人。黨(dang) 的十九大召開之際,卓嘎、央宗姐妹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表達為(wei) 國守邊的決(jue) 心,匯報家鄉(xiang) 的發展變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回信勉勵,讓卓嘎、央宗等所有玉麥人增添了守邊固邊的信心和動力。

  “玉麥又增加了47戶,現在有56戶197人了,申請前來落戶守邊的居民越來越多。”人氣旺了,玉麥鄉(xiang) 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達娃也更忙碌了。

  嶄新的輕鋼龍骨裝配式樓房,藏曆新年之前就已建好。老居民都入住了,新居民也大都搬了進來。

  這些新玉麥人,來自附近的鄉(xiang) 鎮。“比以前的土房子好多了,又保暖又防潮。”搬來不久的倉(cang) 決(jue) 曲珍對新家很滿意,她的丈夫這天到山南市看車去了,打算貸款買(mai) 輛卡車搞運輸。

  玉麥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2018年人均年收入達到6萬(wan) 多元,同比增長了11.1%。有了人氣,商店、餐館、家庭旅館、甜茶館也越開越多,竹器、雞血藤手鐲等手工藝品經常賣斷貨。

  “別看玉麥人不多,在外上學的孩子可不少,如今有5名在校大學生呢。”達娃的語氣中透著自豪。

  鄉(xiang) 裏用上移動支付

  一年中大雪封山大半年,進不去出不來,曾經的玉麥近乎與(yu) 世隔絕。去趟縣城,要翻兩(liang) 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40公裏的路,汽車至少走十幾個(ge) 小時。新時代新氣象,好政策好光景,這兩(liang) 年,玉麥人的生活完全變了。

  水泥路通了,國家投入資金改善交通,因大雪封山導致交通不暢的時間從(cong) 大半年縮短到3個(ge) 多月。村民買(mai) 了8輛車,去山南、去拉薩更方便了。“再也不用下雪天牽馬翻山了。”擔任玉麥鄉(xiang) 郵遞員20多年的白瑪江村告訴記者,因為(wei) 泥石流、塌方、雪崩造成斷路的情況少了,郵包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電網通了,2018年2月合閘送電,正式接入國家電網,不再擔心電壓不穩燒壞電器了,必備的酥油燈成了“文物”。“過去建的125千瓦小水電站,如今變成了備用電源。”鄉(xiang) 長胡學民對發展生產(chan) 、改善民生更有底氣了。

  4G信號通了、互聯網全覆蓋,鄉(xiang) 裏都能使用移動支付。“我們(men) 家的客人多,手機支付方便得很。”開家庭旅館和小商店的村民白瑪次旺一家,普通話也講得流利了。

  路網、電網、互聯網,玉麥的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連上台階。“兩(liang) 年前,大半年也收發不了一郵袋的東(dong) 西,現在隔兩(liang) 天就能運來滿滿四五郵袋的快件。”白瑪江村感慨。

  玉麥鄉(xiang) 政府駐地玉麥村,從(cong) 前隻有幾百米長的一條街,如今變成了環狀三條街。邊境小康鄉(xiang) 建設全麵鋪開,新的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辦公場所正在動工建設,學校、衛生院、公園、遊客中心、玉麥酒店等也在規劃籌建。

  “沒有總書(shu) 記的關(guan) 心、黨(dang) 和政府的幫助支持,就沒有玉麥今天的新麵貌。”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卓嘎參加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時,把黨(dang) 中央關(guan) 心玉麥,玉麥群眾(zhong) 心向黨(dang) 和祖國的故事講給很多人聽。

  守邊固邊還要興(xing) 邊

  國土在哪裏,就要讓五星紅旗飄揚在哪裏。2018年獲得“時代楷模”稱號後,卓嘎、央宗姐妹把這份榮譽化作更大動力,帶動更多幹部群眾(zhong) 加入守邊行列。

  放牧守邊,是生活更是工作,是本分更是職責。愛國守邊已融入玉麥人的血脈。

  玉麥守護的邊境線很長,大部分地方穀深林密。“全程80公裏,每人負重50斤到80斤,一走就得8天。”年前帶著鄉(xiang) 幹部徒步巡邊的達娃說,“我們(men) 不以為(wei) 苦,樂(le) 在其中。”

  守邊固邊還要興(xing) 邊。玉麥人開始琢磨蹚新路,興(xing) 產(chan) 業(ye) 。

  離玉麥村7公裏,有4個(ge) 新建的大棚,每個(ge) 1000平方米。連著幾天,十幾名鄉(xiang) 幹部把山上收集來的半腐木運到了大棚。

  “前邊兩(liang) 個(ge) 大棚換好土了,用來種蔬菜。後麵兩(liang) 個(ge) 大棚試種食用菌,半腐木就是當培養(yang) 基的,技術員過兩(liang) 天來了就能試種。”達娃向記者說起了發展的構想,要建成幸福、美麗(li) 的小康鄉(xiang) ,村民不能都放牧啊。從(cong) 保護生態出發,山上的犛牛要控製在600頭以內(nei) ,現在隻有400多頭了。“我們(men) 的目標是打造玉麥良種犛牛基地,控製規模,縮短養(yang) 殖周期,達到草畜平衡。新鮮蔬菜在我們(men) 這兒(er) 可是寶貝,將來一部分村民可以從(cong) 事這一產(chan) 業(ye) ,以合作社的方式經營。”

  種養(yang) 之外,玉麥的旅遊發展也很有潛力。賞杜鵑花,觀高山湖泊,穿雲(yun) 杉林,體(ti) 驗高山牧場……玉麥“布拉加日”精品旅遊徒步路線正在建設,已投資1000萬(wan) 元。

  央宗的兒(er) 子索朗頓珠是玉麥鄉(xiang) 第一個(ge) 大學畢業(ye) 生,本來有機會(hui) 走出大山,但他毅然回到了鄉(xiang) 裏。“我是西藏大學旅遊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玉麥開發旅遊項目,這下可有用武之地啦。”索朗頓珠說,“年輕一代玉麥人,一定會(hui) 傳(chuan) 承和發揚前輩們(men) 的精神,當好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 轉載自《 人民日報 》2019年08月11日01 版)

(責編: 胡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