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古籍作為(wei) 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獻曆史久遠、卷帙浩繁、內(nei) 容豐(feng) 富。保護好典籍文獻,對促進文化傳(chuan) 承、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團結、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2009年,西藏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啟動。10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先後解決(jue) 了古籍普查經費1031.72萬(wan) 元。目前,全區7市(地)的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已接近尾聲,普查登記古籍超過1.3萬(wan) 函。
217部珍貴古籍 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2009年,西藏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啟動。10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先後解決(jue) 了古籍普查經費1031.72萬(wan) 元。
近日,自治區圖書(shu) 館古籍部副主任才洛告訴記者,目前,全區7市(地)的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已接近尾聲,在已知存有古籍的1600餘(yu) 個(ge) 場所中,已完成了1200餘(yu) 個(ge) 場所的古籍普查登記工作,普查登記古籍超過1.3萬(wan) 函。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哲蚌寺、西藏博物館等重點古籍保護單位仍有大量古籍待普查,目前相關(guan) 普查工作已經啟動。其中羅布林卡新一階段的古籍普查登記和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已開展數月,這兩(liang) 項重要工作由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與(yu) 羅布林卡管理處合作進行。
西藏古籍保存單位分散,在古籍普查登記期間,工作人員還在偏遠鄉(xiang) 村發現了古籍。
據了解,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曾在山南市加查縣達拉崗布寺廢墟中挖掘出了1500多張古籍木刻板,進行了搶救性清潔、整理後,製作了板櫃,對缺損嚴(yan) 重的64張木刻板進行了補刻,又對成套的114版進行了傳(chuan) 統印刷,共印刷200套;在山南市隆子縣加玉鄉(xiang) 白嘎寺曾挖掘出了66袋(237函)珍貴古籍,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對其進行了清潔、分類和整理。另外,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還完成了日喀則市10個(ge) 縣、50多個(ge) 點、230多張的拓片製作任務;對昌都市類烏(wu) 齊縣查傑瑪大殿出土的400餘(yu) 編織袋古籍進行了分類、整理、除塵等搶救性保護工作。
2012年以來,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陸續征購了207函在民間流散的珍貴古籍,且多數屬珍貴孤本和善本。
才洛介紹,截至目前,全區已有217部(291函)珍貴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布達拉宮、西藏檔案館、西藏博物館、羅布林卡等4家單位成功進入“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開展古籍數字化工作 促進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
古籍作為(wei) 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隨著時間的流逝,愈發彌足珍貴。古籍文獻的數字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才洛介紹,古籍數字化是在不對古籍原件造成任何損害的情況下,使其作為(wei) 知識載體(ti) 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促進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
近年來,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先後完成了拉薩市墨竹工卡縣芒熱寺破損古籍的修複工作,共修複古籍文獻248葉,拍攝建檔496幅圖片;對山南市隆子縣加玉鄉(xiang) 白嘎寺的66袋(237函)3萬(wan) 多葉的珍貴古籍文獻進行了整理、建檔和拍攝等工作,對珍貴古籍文獻進行了全文數字化數據製作,同時,啟動了白嘎寺7000多葉破損古籍的修複工作,已完成近2000葉的修複任務;開展了“中華珍貴典籍資源庫”建設項目,對列入項目的26部古籍進行數字化建設;開展了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自治區圖書(shu) 館珍貴古籍文獻37函(近5000葉)的數據整理、采集、數據描述以及影印製作工作。
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還編纂出版了《雪域寶典1——西藏自治區第一、二、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藏漢對照圖錄》《雪域寶典2——西藏自治區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雪域寶典3——那曲地區珍貴古籍圖錄》《雪域寶典4——阿裏地區古籍普查目錄》《藏文古籍概論》《西藏自治區圖書(shu) 館藏文古籍總目·文集篇》《那曲地區古籍普查目錄》《阿裏地區珍貴古籍圖錄》《曆代雪域名人生卒年譜》《造像學匯編》《直貢噶舉(ju) 大法庫文集目錄》等十餘(yu) 本古籍普查成果書(shu) 。
為(wei) 了做好古籍數字化工作,日前,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自治區文化廳主辦了“第三期古籍數字化理論與(yu) 實踐培訓班”,著眼西藏古籍保護工作的實際情況,邀請專(zhuan) 家從(cong) 當前古籍數字化進展和設想、國家圖書(shu) 館少數民族文獻數字化工作情況、數字資源的保存與(yu) 服務、藏文古籍文獻數字化處理技術與(yu) 應用示範、藏文古籍編目等方麵進行授課。同時,安排學員投入古籍數字化實踐操作流程,為(wei) 古籍收藏單位開展古籍數字化奠定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為(wei) 培養(yang) 壯大藏文古籍數字化專(zhuan) 業(ye) 人員隊伍提供有利平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