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重要成果:探究高原奧秘 建設美麗西藏

發布時間: 2019-09-22 08:56: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zhaory99263_s.jpg

  壓題圖片: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西藏珠峰科考隊赴珠峰地區全麵開展綜合科學考察。 自治區科技廳提供

  開欄的話:

  深情暖高原,囑托催奮進。從(cong) 阿裏高原到三江流域,從(cong) 萬(wan) 裏羌塘到雅魯藏布,處處體(ti) 現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深切關(guan) 懷,時時感受著社會(hui) 主義(yi) 大家庭的無比溫暖。22日起,本報開設“壯麗(li) 70年 奮鬥新時代——向總書(shu) 記匯報”欄目,集中推出係列報道,共敘總書(shu) 記特殊關(guan) 懷、反映人民感恩深情,說溫暖、曬幸福、話未來,深情講述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對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的絕對忠誠和衷心擁戴,深刻反映各族人民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治邊穩藏重要論述的火熱實踐,集中展現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在區黨(dang) 委帶領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創造的新變化新成就新生活,生動反映各族人民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的堅定信念、堅強決(jue) 心,用實際行動回報總書(shu) 記的深切關(guan) 懷和殷殷囑托。敬請關(guan) 注。

  青藏高原,被譽為(wei) “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青藏密碼”亟待人類的探尋和破譯。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在拉薩啟動,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進行考察研究,以揭示青藏高原變化過程與(yu) 機製及其對人類社會(hui) 的影響。這是時隔40多年再次啟動青藏高原綜合科考。

  啟動當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來賀信指出:“希望你們(men) 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jue) 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麵的問題,為(wei) 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li) 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zhong) 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殷切希望鼓舞士氣,諄諄教誨溫暖人心。

  兩(liang) 年多來,科考隊員們(men) 始終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繼承發揚“老西藏精神”“兩(liang) 路精神”,不懼高寒缺氧,不畏艱苦困難,以抖擻的精神和過硬的作風,深入青藏高原人跡罕至的腹地,積極開展冰川、湖泊、水文、氣象、高寒生態與(yu) 生物多樣性、土地資源變化等考察,多學科、多角度、多層麵探究解讀“第三極”的奧秘。

  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賀信精神,高度重視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著眼於(yu) 做好銜接、參與(yu) 、配合、服務工作,成立了自治區科考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建立了科考服務支撐體(ti) 係,完善了科考組織管理模式,健全了科考協同保障機製,組織了115名西藏本土科研人員全程參與(yu) 各類科考活動,全區聯動、全麵行動、主動作為(wei) ,全力為(wei) 科考“保駕護航”。

  為(wei) 江河湖“量身體(ti) 檢”

  這次科考共組建60多支專(zhuan) 題科考分隊,首先拉開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重點對長江源頭區域和西藏第一大湖泊色林錯區域進行觀測研究。

  色林錯地處申紮、班戈和尼瑪三縣交界處,湖麵碧波蕩漾,宛如鑲嵌在“世界屋脊”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20年前,我第一次到色林錯,如今再來,當時在湖畔紮營的地方已被湖水淹沒。”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陳毅峰說。

  考察發現,幾十年來,色林錯麵積從(cong) 1976年至今擴張了40%左右,大約淹沒了周邊220多平方公裏的牧場,是青藏高原湖泊中麵積變化最大的湖泊。色林錯湖泊流域已經成為(wei) “亞(ya) 洲水塔”的核心區之一,也是長江的發源地。

  此次考察,對包括色林錯在內(nei) 的藏北湖泊群進行了湖底地形圖的繪製,對色林錯流域水文、大氣、植被等方麵進行觀測研究,並鑽取了色林錯湖底沉積岩芯以研究曆史上的湖泊擴張與(yu) 當時生態環境的關(guan) 係,取得了良好進展,積累了重要數據,填補了多項空白。

  色林錯擴張隻是其一。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綜合原科考首期成果發布,科考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棟介紹說,過去50年來,青藏高原大於(yu) 1平方公裏的湖泊數量從(cong) 1081個(ge) 增加到1236個(ge) ,湖泊麵積從(cong) 4萬(wan) 平方公裏增加到4.74萬(wan) 平方公裏;雅魯藏布江、印度河上遊年徑流量呈增加趨勢,中亞(ya) 阿姆河、錫爾河和塔裏木河數十條支流徑流量增長更為(wei) 顯著。

  作為(wei) “亞(ya) 洲水塔”,青藏高原江河湖的變化影響著高原及周邊區域生態,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探秘“大自然的博物館”

  冰川被譽為(wei) “大自然的博物館”。西藏是我國冰川麵積最大的省區,冰川麵積近3萬(wan) 平方公裏,占全國冰川總麵積的48%。

  冰川是地球水體(ti) 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冰芯則記錄保存著過去地球環境的演變史跡。目前,人類通過冰芯,可以追溯距今80萬(wan) 年的自然環境變遷史。

  對於(yu)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冰川與(yu) 環境變化考察隊而言,前往格拉丹冬和唐古拉冰川及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普若崗日冰原,鑽取冰芯是考察隊的主要任務。

  冰川與(yu) 環境變化考察隊隊長、中科院研究員徐柏青介紹,冰川在積累過程中不斷將自然環境的變化信息冰封於(yu) 內(nei) ,鑽取冰芯,掌握冰川年齡、厚度、結構等信息,進而開展冰芯氣候記錄和冰川變化、融水徑流等工作,可以獲得青藏高原氣候環境變化信息,進而揭示青藏高原氣候和降水的變化過程,為(wei) 青藏高原氣候環境變化研究提供數據資料基礎。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顯示,過去50年來,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冰川麵積退縮了15%,高原多年凍土麵積減少了16%。此外,科考團隊已初步揭示了冰崩原因,建議要建立冰崩科學預警體(ti) 係,為(wei) 應急管理提供科技支撐。

  高原植被生態的變化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受此影響,植被稀少是青藏高原的一個(ge) 顯著特色。但此次考察結果顯示,過去100年,樹線位置平均上升了29米,青藏高原正在變綠。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實驗室主任樸世龍說,高原生態係統總體(ti) 穩定趨好,1980年以來,青藏高原增溫強烈,植被生長顯著增加,但2000年後,變綠速率有減緩趨勢,西南地區植被生長下降,東(dong) 部地區仍增加,分布不均。

  青藏高原變綠,喜憂參半。

  姚檀棟在發布會(hui) 上說,青藏高原碳匯功能(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cong) 而減少溫室氣體(ti) 在大氣中的濃度)顯著增加,但未來氣候變暖導致的凍土融化可能降低生態係統碳匯功能;高山樹線上升增加了森林生物量,但壓縮了高寒灌叢(cong) 草甸的生存空間,可能提高高海拔特有物種消失的風險;氣候變暖對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也造成潛在風險,如對青藏高原的主要糧食——青稞單產(chan) 帶來不利影響。

  滄海桑田造就的奇觀

  青藏高原山脈眾(zhong) 多,雄偉(wei) 高大。

  喜馬拉雅山脈是青藏高原最高大的山脈,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顯示,岡(gang) 底斯山脈是青藏高原的第一座高大山脈,同一時期,喜馬拉雅山脈至少仍有一部分被海水覆蓋,直到2400萬(wan) 至1500萬(wan) 年前才成為(wei) 世界屋脊,而岡(gang) 底斯山脈在距今5500萬(wan) 年前便隆升到現在的高度。

  科考發現,岡(gang) 底斯山先於(yu) 喜馬拉雅山隆升到現在的高度。喜馬拉雅山阻擋南亞(ya) 季風氣團向北傳(chuan) 輸,使青藏高原逐漸變幹變冷,但它的導流作用將季風送往東(dong) 南部,造就了那裏的一片江南之地。同時,高原隆升後,地形和植被垂直變化,為(wei) 高原生物演化創造了條件,使得青藏地區生物形成“走出西藏”和“高原樞紐”共存的模式演化,青藏高原或為(wei) 史前動物起源進化的“搖籃”。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涉及麵廣,可謂看點多多。亞(ya) 洲水塔變化及其廣域效應科考分隊首次獲得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大氣組分科學觀測數據進而為(wei) 揭示“亞(ya) 洲水塔”水汽來源提供了關(guan) 鍵科學數據;第三極國家公園群建設科學方案科考分隊對珠峰至阿裏一線的高原高寒草甸景觀、冰川冰山景觀、生物棲息地、宗教文化遺產(chan) 等進行考察,為(wei) 西藏地球第三極國家公園群科學方案製訂提供科技支撐;生態安全屏障體(ti) 係優(you) 化科考分隊分析對比不同類型下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差異和對應關(guan) 係,為(wei) 構築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優(you) 化體(ti) 係提供科技支撐;人類活動曆史及其影響科考分隊發掘有地層埋藏的古人類遺存並提取高精度測年和環境分析樣品從(cong) 而還原人類探索高原的曆史過程及環境動因……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賀信中指出,開展這次科學考察研究,對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將產(chan) 生十分重要的影響。“我們(men) 一定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指示精神,用科學為(wei) 青藏高原的戰略定位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務與(yu) 支撐,為(wei) 確保西藏生態環境良好作出貢獻。”姚檀棟院士說。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