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珠家的5個(ge) 孩子讀書(shu) 個(ge) 個(ge) 厲害,都考上了大學。”在西藏白朗縣嘎東(dong) 鎮熱康村,一提到邊巴頓珠一家,左鄰右舍都會(hui) 伸出大拇指。
一個(ge) 普通家庭竟然培養(yang) 出五個(ge) 大學生,究竟有什麽(me) 訣竅?
“其實,也沒什麽(me) 訣竅。這麽(me) 多年來,我和家人吃了沒有文化的虧(kui) ,所以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砸鍋賣鐵也要供他們(men) 把書(shu) 讀出來。”麵對記者的問題,邊巴頓珠這位樸實的漢子道出了再簡單不過的答案。
41歲的邊巴頓珠,是白朗縣嘎東(dong) 鎮熱康村的一位普通群眾(zhong) 。
1990年,因家境貧困,且家裏缺少勞力。當時正在上小學6年級的邊巴頓珠隻能輟學在家務農(nong) ;一年後,父親(qin) 因病去世,讓原本就清貧的家更加雪上加霜,生活異常艱難。
1994年,年僅(jin) 16歲的邊巴頓珠扛起了家庭的重擔,懷揣改變貧困現狀的想法,背著行囊義(yi) 無反顧地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
此後10年,邊巴頓珠輾轉於(yu) 阿裏、那曲、拉薩和日喀則等地,從(cong) 建築工地到砂場磚廠,從(cong) 搬鋼筋到扛水泥,因為(wei) 讀書(shu) 少、文化程度低,在外打工工資低不說,幹的也都是苦活累活。
邊巴頓珠非常羨慕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能的大學生,羨慕他們(men) 坐在辦公室裏的體(ti) 麵工作。
“沒能繼續上學是我一生的遺憾,但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們(men) 跟我一樣一輩子靠幹苦力謀生,他們(men) 應該有更遠大的誌向,應該通過讀書(shu) 改變命運。”在經曆了諸多心酸後,邊巴頓珠立誌要供養(yang) 孩子們(men) 上大學。
“咱家窮,你們(men) 想有出息,就必須好好念書(shu) ,要想改變命運,讀書(shu) 就是你們(men) 唯一的出路。”邊巴頓珠常拿這些話來教育孩子,和大多數農(nong) 村家長一樣,“知識改變命運”是邊巴頓珠和家人堅信的老理兒(er) 。
於(yu) 是,從(cong) 大兒(er) 子小學開始,邊巴頓珠一家就十分注重對孩子良好學習(xi) 習(xi) 慣的培養(yang) ,凡是老師留的作業(ye) ,都要求孩子必須做完、弄懂,不會(hui) 的題,就想辦法找村幹部和老師請教,直到弄明白為(wei) 止。
為(wei) 了給孩子們(men) 創造一個(ge) 好的讀書(shu) 環境,邊巴頓珠常年在外打工,每次外出都是從(cong) 家裏帶著糌粑、土豆等幹糧,幹糧吃完了就吃泡麵,甚至很多時候每天隻吃一頓飯,為(wei) 的就是能多省點錢給孩子們(men) 寄學費和生活費。
20多年7300多個(ge) 日夜,邊巴頓珠一家人,用不屈不撓的精神,日複一日,頑強、樂(le) 觀地堅持著“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培養(yang) 著兒(er) 女,支撐著家庭。
值得欣慰的是,五個(ge) 孩子都沒有辜負一家人的良苦用心。
2011年,大兒(er) 子邊巴次仁考入西藏財經學院,畢業(ye) 後進入農(nong) 業(ye) 銀行工作;2014年,大女兒(er) 米瑪普尺考上廣西工程職業(ye) 學院;2015年,二女兒(er) 普珍考上西藏大學;2017年,二兒(er) 子羅布旦增考上重慶大學;2019年,小兒(er) 子洛桑次仁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
看著孩子們(men) 都有了出息,邊巴頓珠激動地說:“還是國家助學政策好,能貸款,還有獎學金,要不然像我們(men) 這種普通家庭想要供出五個(ge) 大學生可就難了,我們(men) 一家人打心眼裏感謝黨(dang) 的好政策。”
“我一定會(hui) 腳踏實地,刻苦學習(xi) 、努力工作,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用自己所學更好地回報家人、回報家鄉(xiang) 和社會(hui) !”小兒(er) 子洛桑次仁的話充滿了感激、感恩,也道出了兄弟姐妹們(men) 共同的心聲。
如今,每天早上起來,邊巴頓珠都會(hui) 朝自家的院門口望一陣兒(er) ,他說:“那是小時候孩子們(men) 上學天天都出入的地方,希望他們(men) 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成為(wei) 對國家、對社會(hui) 有用的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