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政府間委員會(hui) 第13屆常會(hui) 上,中國申報的“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guan) 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yu) 實踐”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一年來,藏醫藥浴法有哪些新的發展,在疾病防治和養(yang) 生保健方麵對現代人有哪些新的啟示?
藏醫藥浴法,藏語稱“瀧沐”,具有悠久的曆史,是藏醫傳(chuan) 統外治法之一,為(wei) 藏醫學“索瓦日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療法通過沐浴天然溫泉或藥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調節身心平衡,以達到實現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目的。由於(yu) 具有適應症廣,安全無痛苦,療效顯著等特點,該療法深受藏族民眾(zhong) 的歡迎和喜愛。
今年8月2日,全國“索瓦日巴”——藏醫藥浴法學術會(hui) 議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召開,來自全國藏醫藥界專(zhuan) 家學者近100人就藏醫藥浴對疾病的療效研究、藏醫藥浴標準研究、藏醫藥浴的內(nei) 涵研究以及藏醫藥浴對促進可持續發展與(yu) 自然資源的保護研究等方麵展開交流討論。
藏族人民自古以來居住在青藏高原地區,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很早就認識到沐浴對於(yu) 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並將這一生活習(xi) 慣與(yu) 苯教的宗教儀(yi) 軌相結合,成為(wei) 一種具有儀(yi) 式感的生活習(xi) 俗。在敦煌藏文文獻P.T.127(背麵)中,提到了沐浴的最佳時間,體(ti) 現出沐浴在人們(men) 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藏族先賢們(men) 又將這種生活習(xi) 俗在醫學方麵的作用加以利用,成為(wei) 一種治療的手段,據《老宇妥傳(chuan) 》記載,雍仲苯醫學派就掌握了罨、浴和塗藥療法的秘訣。
在日常生活實踐的基礎上,藏醫藥浴法中自然浴的方法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據藏文曆書(shu) 記載,當太陽運行到第10宿43度時,白露後7日內(nei) ,澄水星出現,這時一切水即為(wei) 甘露,入水沐浴,即可祛除疾病。在此期間,人們(men) 在河中沐浴洗澡遊泳,也洗衣洗被,驅病納祥,這個(ge) 節日即是藏族民俗中的重要節日“沐浴節”。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中記載著“能治一切病的五種寒水石、五種岩精、五種藥河和五種溫泉”,還強調了日常洗澡和溫泉沐浴等日常起居保健的重要性。盡管天然溫泉的效果最好,但是因為(wei) 溫泉分布不均、數量有限等條件限製,所以在沒有合適的溫泉用於(yu) 治療的情況下,藏醫開始使用藥物來達到相類似的效果。
《四部醫典》在“後續部”中列有“藥浴”專(zhuan) 章,對使用藥物進行浸浴的適應症、禁忌症、方法和功效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其中提出的以五種植物藥材為(wei) 基本方的“五味甘露”浴法,是使用藥物進行藥浴的人工療法。
藏醫藥是一種關(guan) 於(yu) “調養(yang) 、養(yang) 護”的知識體(ti) 係,它更關(guan) 注的是人而非病,強調人與(yu) 自然界和宇宙的相互關(guan) 係,希望實現的是人與(yu) 自身、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以及人與(yu) 自然和萬(wan) 物生靈的和諧共存。藏醫學理論中土、水、火、風、空的“五源”學說和隆、赤巴、培根的“三因”學說是藏醫藥浴法使用的基礎。
土、水、火、風、空,藏醫運用這五種物質之間相互滋生、演變和發展的關(guan) 係來解釋人體(ti) 的形成、疾病的發生、藥物的性能,以及人體(ti) 、疾病與(yu) 藥物三者之間的關(guan) 係。隆、赤巴和培根三大因素是構成人體(ti) 生命活動的三種能量物質,也是引發疾病的三種因素。
藏醫醫生運用望、問、切等診斷方法來判斷人體(ti) 中隆、赤巴、培根的失衡情況,根據綜合分析來選用適當的治療方法。藏醫的治療方法主要有飲食、起居、藥物、外治四種,強調治療時先用飲食和起居調治的方法,如果無效,則使用藥物和外治的方法。藏醫藥浴法,即是藏醫傳(chuan) 統外治方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其中自然浴的內(nei) 容,又是起居療法的組成部分之一,充分體(ti) 現出藏醫學在健康觀和疾病觀上的獨特見解。
藏醫藥浴法一直在藏區各藏醫院和民間診所中普遍應用,在治療風濕性疾病、神經係統疾病、皮膚病和婦科病等方麵獨具特色,顯示出優(you) 良的效果。近年來,隨著“健康中國”戰略藍圖的提出,藏醫藥浴法已經走出藏區,進入更多民眾(zhong) 的生活之中,開始廣泛用於(yu) 保健康複和亞(ya) 健康狀態調理,煥發出新的生機。
藏醫學將借助“索瓦日巴”——藏醫藥浴法這一交流的平台,繼續秉持繼承和發展並重的理念,以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和現代化、標準化、規範化發展為(wei) 目標,在世界各國人民的疾病防治、養(yang) 生保健等方麵發揮出更大作用。(作者:甄豔,係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民族醫學研究室主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