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陽光劃過珠穆朗瑪峰,撒滿清澈的雅魯藏布江與(yu) 其支流年楚河。位於(yu) 珠峰腳下的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孜縣等地,人們(men) 開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在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當鄉(xiang) ,郭加新村村民普布普赤測量體(ti) 溫合格後進入青稞生產(chan) 廠房,隨後開始忙著給產(chan) 品封箱。“在這裏上班最大的好處是距家近,而且收入穩定,每月工資4500元,公司提供食宿。”
普布普赤工作的德琴3900莊園有限公司於(yu) 3月1日複產(chan) ,目前到崗員工34名,均為(wei) 當地大學生或建檔立卡貧困戶。公司董事長張學斌說:“2019年以高於(yu) 市場每斤0.35元的價(jia) 格收購日喀則各縣的青稞2000多噸,全年直接或間接解決(jue) 就業(ye) 108人,直接帶動642人脫貧。”
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糧食作物,近年來青稞深加工成為(wei) 老百姓增產(chan) 增收的重要途徑。青稞除了用於(yu) 傳(chuan) 統的糌粑製作和青稞酒釀造以外,還用於(yu) 青稞米、麵粉、麥片等具有保健功能的食飲品精深加工。西藏於(yu) 2016年在原有加工項目基礎上首次啟動了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重大專(zhuan) 項,每年投入近千萬(wan) 元,重點扶持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青稞加工龍頭企業(ye) 。
江當鄉(xiang) 鄉(xiang) 長高振山說:“這家公司得益於(yu) 政府扶持發展迅速,以青稞深加工產(chan) 業(ye) 帶動就業(ye) 的效果明顯。他們(men) 重視精深產(chan) 品的研發力度,實現了立足本地資源‘造血式扶貧’,還吸納了一些大學生就業(ye) 。”
“日喀則被稱為(wei) ‘西藏的糧倉(cang) ’,我從(cong) 小在這兒(er) 長大,一直有個(ge) 夢想,如何讓祖祖輩輩吃了千百年的青稞增值變現。我對生產(chan) 加工感興(xing) 趣,帶著興(xing) 趣幹工作每天都激情滿滿。”26歲的尼瑪索朗來自仲巴縣隆格爾鄉(xiang) 納吉村,大學畢業(ye) 後在此工作1年半,由於(yu) 工作突出已成長為(wei) 青稞米生產(chan) 線班長。
藍天白雲(yun) 下,一座座溫室大棚閃閃發光,運水車來回往大棚內(nei) 澆灌沙棘苗木,已培育兩(liang) 年多的沙棘即將在3月底售出。在江孜縣城旁邊的沙棘產(chan) 業(ye) 基地,一盆盆金黃色沙棘種子經過篩選後裝入袋中,幾位婦女正在分揀種子,他們(men) 去年從(cong) 偏遠山區搬遷入住後,已順利在附近就業(ye) 。42歲的村民達吉說:“以前擔心搬遷過來後收入減少,沒想到在沙棘基地上班比放牛放羊收入還高,不僅(jin) 工作穩定還能照顧孩子和老人。”
江孜縣縣長楊軍(jun) 說:“這裏土生土長的沙棘不僅(jin) 作為(wei) 綠化苗木防風固沙,還為(wei) 老百姓帶來收入。2019年銷售苗木258萬(wan) 株,銷售總額突破1000萬(wan) 元。這一產(chan) 業(ye) 采用‘基地+支部+農(nong) 戶’模式,輻射11個(ge) 行政村,帶動2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元。”
2016年以來,西藏已累計實施2639個(ge) 產(chan) 業(ye) 扶貧項目,帶動23.8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同時,推進“智誌雙扶”,累計培訓貧困勞動力15.5萬(wan) 人次,轉移就業(ye) 18.6萬(wan) 人。貧困地區“兩(liang) 不愁三保障”問題全部解決(ju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