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和煦的陽光和微寒的風,記者一行來到那曲市色尼區那曲鎮歐瑪亭嘎村。位於(yu) 村東(dong) 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尼瑪拉傑家,在煥然一新的客廳裏,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茶點、飲料,一家四口坐在一起,有說有笑。
“以前住的房屋,是夯土結構,冬天漏風、夏天漏雨。”尼瑪拉傑指著新居後麵的一棟舊房說。記者看到,那棟舊房破舊不堪,現在主要用來堆放雜物。
2016年底,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liang) 委”協調下,村裏實行“插花式”搬遷政策,將“危房”進行統一審核,然後對住戶實施搬遷,建房資金全部由色尼區政府承擔,村民不用出一分錢。
“多虧(kui) 黨(dang) 和政府出資,我們(men) 終於(yu) 住進了溫暖的大房子。”搬進新房後,尼瑪拉傑對生活的信心也大大增強了。2018年,在色尼區和那曲鎮的組織幫助下,尼瑪拉傑先後參加了挖掘機、藏餐、花卉種植等一係列職業(ye) 技能培訓項目。
2018年底,剛拿到挖掘機鏟運和樁工機械司機五級證書(shu) 的尼瑪拉傑,就匆匆到附近的工地忙活開來……從(cong) 去年初開始,尼瑪拉傑輾轉那曲各縣以及拉薩等地,在各個(ge) 工地上從(cong) 事開挖掘機的工作,收入也不斷增加。
尼瑪拉傑告訴記者,新的一年,他要加倍努力,讓自家的腰包鼓起來。
走進林芝市察隅縣珠拉村村民嘎太家的院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寬敞、嶄新的“小別墅”。潔白的院牆下栽滿了各式各樣的花花草草,院子也打掃得幹幹淨淨。
嘎太一家在2016年被納入低保貧困戶,也是該村唯一一戶低保貧困戶。嘎太家中共有8口人,其中有3個(ge) 孩子和2個(ge) 殘疾人,嚴(yan) 重缺乏勞動力,家庭負擔重,主要經濟來源僅(jin) 靠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林下資源采集,生活十分拮據。
從(cong) 嘎太口中記者了解到,前些年,他們(men) 一家人擠在低矮、破舊的石頭房子裏;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在國家各項政策扶助下,家庭年人均收入大約為(wei) 4600元,基本能滿足家庭的開支。
如今的嘎太一家早已搬進了新屋,屋內(nei) 家具擺放整齊有序、美觀大方,廚房裏各種廚具齊全、幹淨整潔。
提起這些年的變化,嘎太激動地說:“這些都是黨(dang) 和國家的好政策帶來的,沒有黨(dang) 就沒有我們(men) 的好生活。我們(men) 要加倍努力,依靠勤勞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也時常教育孩子,要時時刻刻把黨(dang) 和政府的恩情記在心裏,長大了要做個(ge) 有出息的人,回報社會(hui) 。”
旦增曲紮現在居住在山南市貢嘎縣昌果鄉(xiang) 扶貧搬遷安置點,他們(men) 一家今年剛從(cong) 措美縣古堆鄉(xiang) 紮西鬆多村搬遷過來。
“平時家裏就我跟老伴倆(lia) 人,現在大兒(er) 子在內(nei) 地上學,女兒(er) 在山南市打工。”旦增曲紮說,“這裏天氣暖和,新家很敞亮,對麵就是通往山南市區和拉薩的高速公路,很適合居住。”說到這裏,旦增曲紮臉上露出了笑容。原來,旦增曲紮的老家在深山裏,惡劣的氣候加上路途遙遠,很難走出深山,現在看到這裏的環境與(yu) 出行條件,他已經準備好出去打工掙錢。
“從(cong) 前買(mai) 蔬菜瓜果之類的很不方便,但現在幾乎天天都能吃上新鮮的蔬菜。”旦增曲紮說。
有些搬遷群眾(zhong) ,剛搬來不久就開動腦筋,在搬遷點上做起了蔬菜瓜果、餐飲等生意。“以前,我差不多一年都在山上放牧,辛苦一年下來收入隻有4000多元。今年在搬遷安置點附近的工地上打工,4個(ge) 月就有1.2萬(wan) 元的收入。”旦增曲紮高興(xing) 地說。
“搬到新家,我們(men) 現在的日子真是過得比蜜都甜,這都要感謝黨(dang) 和政府對我們(men) 的關(guan) 心和幫助。”記者臨(lin) 行前,旦增曲紮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