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為(wei) 了緩解草畜矛盾,一群牧民趕著牛羊,從(cong) 西藏那曲市申紮縣向北遷徙300多公裏,來到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無人區繁衍生息,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遷徙,建設了我國海拔最高的縣雙湖縣。
2019年底,為(wei) 了破解人與(yu) 自然共生難題,給野生動物騰出家園,雙湖縣2900人向南跨越近千公裏,搬遷到了海拔3600米的雅魯藏布江北岸,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遷徙,開啟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走向新家園,擁抱新生活
擰開水龍頭,看著清水嘩嘩地流出來,30歲的次仁卓嘎笑容格外燦爛。
對於(yu) 次仁卓嘎來說,冬天到河裏鑿冰融水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你看,一切都是新的。”次仁卓嘎在院子裏轉來轉去,看看廚房裏的燃氣灶,又看看衛生間裏的蹲便馬桶和淋浴器,眼神裏寫(xie) 滿了“新鮮感”。
“感謝黨(dang) 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們(men) 離開了高寒缺氧的老家,在低海拔有了新家。”次仁卓嘎說。
次仁卓嘎的老家在雙湖縣嘎措鄉(xiang) ,一個(ge) 藏北偏遠的牧區。雙湖縣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氣含氧量隻有內(nei) 地的40%,被稱為(wei) “人類生理極限的試驗場”,人均壽命僅(jin) 58歲,比西藏全區人均預期壽命低12歲。
春節前夕,記者頂風冒雪探訪次仁卓嘎的老家,沿途河流湖泊冰封百裏,八九級大風肆虐,白天的氣溫達到零下25℃。次仁卓嘎的父親(qin) 索朗央培剛從(cong) 冰河裏拉來一車冰塊,堆放到倉(cang) 庫裏。
被稱作“鬼地”的雙湖,卻是野生動物的樂(le) 園。地處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雙湖縣,是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等遷徙活動的重要區域。
隨著人口增長,當地人畜和野生動物爭(zheng) 奪生存空間的現象愈發凸顯。特別是因為(wei) 地處偏遠,環境惡劣,投資成本高,吃水難、上學難、看病難、出行難始終困擾著極高海拔地區的群眾(zhong) 。
2019年底,隨著西藏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項目實施,次仁卓嘎搬遷來到雅魯藏布江南岸的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村。
在森布日村,記者看到,一棟棟嶄新的藏式民居整齊排列,家家戶戶房頂五星紅旗飄揚,還有配套齊全的村委會(hui) 、活動中心,安置點周邊醫院、學校、市場一應俱全,交通便利。
“森布日的冬天就是雙湖的夏天。”75歲的多吉卓瑪說,與(yu) 老家相比,這裏海拔低了1400多米,“天氣暖和了,呼吸舒暢了,睡得舒服了,生活也方便了。”
森布日安置點距離拉薩機場僅(jin) 10多公裏,距離拉薩市60多公裏。雙湖縣政協副主席、森布日安置點前線指揮部副指揮長斯旺說,到了新家園,群眾(zhong) 將獲得更好的就醫、就學環境,將有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
白瑪老人一生的兩(liang) 次“大遷徙”
“我一輩子經曆了兩(liang) 次搬遷,有三個(ge) 家。雖然每次都經過反複的思想鬥爭(zheng) ,但結果卻是好的。”談起搬遷,77歲的白瑪老人一肚子的話要說。
白瑪的第一個(ge) 家在那曲市申紮縣,那裏海拔4600多米。
20世紀70年代,申紮縣是當時全國麵積最大的縣,總麵積達30多萬(wan) 平方公裏。
“那時候申紮縣人口和放牧都集中在南部40%的土地上,北部20多萬(wan) 平方公裏為(wei) 無人區。”白瑪說,隨著藏北草原牛羊增多,人口逐年增加,申紮縣的草畜矛盾越來越嚴(yan) 重,牧民經常因為(wei) 爭(zheng) 草場打架鬥毆。
“縣長的一個(ge) 重要工作就是調解草場糾紛。但隻能暫時安撫牧民的情緒,並不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問題,這成了幹部最為(wei) 頭疼的難題。”時任申紮縣縣長洛桑丹珍在一篇回憶文章中這樣寫(xie) 道。
怎麽(me) 辦?洛桑丹珍和幹部們(men) 經過一番討論,把目光投向了北部的無人區。
20世紀上半葉,一些外國探險家曾先後到過藏北。在他們(men) 的著作中,藏北是一個(ge) 異樣的荒涼、極度的寒冷、牲畜無法生存的地方。
但為(wei) 了生存,一場挺進藏北無人區的征程開始了。
自1971年起,洛桑丹珍先後四次帶隊前往無人區考察。這是一場人與(yu) 大自然的搏鬥。一次,他們(men) 睡著的時候,突然刮起了龍卷風,把帳篷和裏麵的東(dong) 西都吹跑了。
今年71歲的達娃頓珠,曾作為(wei) 醫生隨同洛桑丹珍前往無人區考察:“有時候一連幾天都喝不上水,感覺喉嚨已經著火了,偶爾見到鹽堿湖,但喝不成。沒有水,我們(men) 試著在糌粑裏放上酥油吃,結果根本吞不下去。最後實在沒有辦法,直接嚼生肉吃。”後來他們(men) 摸索到經驗:每天黃昏時分,順著藏野驢奔跑過的路,尋找淡水。
洛桑丹珍在回憶文章中寫(xie) 道:“雖然艱辛跋涉了上千公裏,但是一路上的親(qin) 眼所見,改變了我們(men) 對無人區不毛之地的印象,很多水草茂盛的地方也十分適合放牧。”
1976年初,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正式決(jue) 定開發無人區。
“動員老百姓搬遷的思想工作並不好做。”白瑪說,“南部草場雖然不太好,但海拔低,而且牧民祖祖輩輩在那裏生活,而北部的無人區海拔超過5000米,很多牧民不願意搬遷。”
經過幹部耐心的解釋和協調,一些原來想不通的牧民終於(yu) 轉變了思想。一次具有曆史意義(yi) 的大搬遷開始了。2053名牧民趕著16萬(wan) 頭牛羊,首批搬進了這片神秘的亙(gen) 古荒原。
從(cong) 此,沉睡的草原蘇醒了,生命禁區有了人煙。
白瑪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在無人區紮了下來,在雙湖縣嘎措鄉(xiang) 創造了新家園。經過近半個(ge) 世紀的建設,無人區裏建起了樓房,通了電。2012年,國務院同意設立雙湖縣,雙湖因此成為(wei) 中國最年輕的縣、中國海拔最高的縣。
“雖然雙湖很苦,但要離開自己辛辛苦苦建設了40多年的家園,心裏麵還是舍不得,剛開始不想搬。”曾擔任嘎措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的白瑪說。
雙湖縣委書(shu) 記楊文升多次來到白瑪家裏做工作。“這次搬遷既是為(wei) 了保護生態,也是為(wei) 了大家的身體(ti) 好、生活好,更是為(wei) 了子孫後代好。”西藏自治區要求,此次搬遷不強製、不強迫,一律在群眾(zhong) 自願的前提下開展。對於(yu) 群眾(zhong) 一時想不通的,必須做好解釋溝通工作。
老人最終想通了。在森布日村150平方米二層樓的小院裏,老人喝著甜茶,享受著午後溫暖的陽光。
生命的回歸
在森布日的新家,看到記者從(cong) 雙湖帶來爸爸媽媽的視頻留言,15歲的尼瑪次仁和弟弟妹妹笑得合不攏嘴。他們(men) 的日常起居由60歲的奶奶德青照顧。
而在上千公裏外的雙湖縣雅曲鄉(xiang) 牧場,尼瑪次仁的爸爸紮西,正站在獵獵寒風中,放牧著500多隻羊。他的媽媽羅增用小錘敲打鑿子,從(cong) 河裏取冰。
為(wei) 了解決(jue) 人走後牛羊的問題,西藏政府部門設置了數年的過渡期,遷出地按村成立合作社,遷出群眾(zhong) 以草場、牛羊等入股,由部分青壯年留守統一放牧,暫時解決(jue) 牲畜和生活來源的問題。
過渡期滿後,留守的青壯年將來到森布日的新家,和家人團聚。昔日的無人區,將再次成為(wei) 無人區,成為(wei) 野生動物的樂(le) 園。
如何讓群眾(zhong) 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幹、能致富?
2019年3月,森布日所在的山南市政府成立了幸福家園建設管理局,從(cong) 當下和長遠統籌規劃搬遷群眾(zhong) 的就業(ye) 等問題。
幸福家園建設管理局局長白瑪旺紮說,山南市已規劃了森布日現代牧場、設施農(nong) 業(ye) 、經果林項目等,將為(wei) 搬遷群眾(zhong) 創造足夠的就業(ye) 崗位。
西藏自治區專(zhuan) 門編製了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規劃(2018—2025年),涉及海拔4800米以上的極高海拔地區的那曲、阿裏、日喀則3個(ge) 地市20個(ge) 縣97個(ge) 鄉(xiang) 鎮450個(ge) 村,共計13萬(wan) 多人,其中10萬(wan) 多人將安置在雅魯藏布江沿岸,形成一個(ge) 功能齊全、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城鎮。
西藏林業(ye) 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處長紮西多吉說:“如此規模的跨區域搬遷,目的就是讓極高海拔地區群眾(zhong) 享受更好的生命健康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同時減少人類活動,把大自然還給野生動物,保護高原生態環境。”
作為(wei) “人類生理極限的試驗場”,極高海拔對群眾(zhong) 生命健康的傷(shang) 害顯而易見。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當地風濕病、心髒病等高原病地方病多發,不少群眾(zhong) 因病致貧。加之地廣人稀、資源匱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可及度低,這裏成為(wei) 生態保護任務最重、貧困程度最深、發展難度最大的區域。
“特別是隨著全球變暖和群眾(zhong) 對物質需求的不斷增加,家畜與(yu) 野生動物爭(zheng) 奪草場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給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造成了很大困難。”紮西多吉說,包括雙湖在內(nei) 的極高海拔地區涉及自然保護區9個(ge) ,草場以每年3%-5%的速度加劇退化。
長期關(guan) 注西藏社會(hui) 發展問題的西藏大學教授圖登克珠說,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有利於(yu) 破解生態與(yu) 發展困局,有利於(yu) 給群眾(zhong) 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有利於(yu) 鞏固脫貧攻堅戰的成果,有利於(yu) 築牢西藏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記者了解到,西藏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項目全部結束後,西藏將退出近35萬(wan) 平方公裏土地,其中保護區28萬(wan) 平方公裏。這將有利於(yu) 全麵改善遷出地生態環境,草甸覆蓋度將平均提高10%-20%,荒漠草原覆蓋度將平均提高5%-10%。
冬日藏北草原,茫茫雪海中,不時可見一群群藏羚羊、藏野驢在飛奔,眺望遠方還有點點黑色野犛牛的身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