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多吉位於(yu) 拉薩市北郊的店鋪,數幅長條卷軸唐卡畫映入眼簾。文成公主進藏圖、尺尊公主進藏圖、大昭寺修建圖……這一總長105米,由數位畫師耗時5年共同繪製的藏族文化發展史“創意係列唐卡”,是多吉創建畫室以來最為(wei) 得意的作品。
唐卡是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2006年,藏族唐卡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繪製完成後,我們(men) 希望能將此作品在博物館展出。不為(wei) 掙錢,隻為(wei) 讓更多人通過藏族傳(chuan) 統繪畫看到藏文化發展傳(chuan) 承的過去、現在與(yu) 未來。”多吉笑著說。
今年56歲的多吉,是西藏數以千計的民族手工企業(ye) 老板之一。 20餘(yu) 年間,他的“非遺”文化傳(chuan) 承事業(ye) ,從(cong) 一間小小的民間合作社,慢慢發展成了如今初具規模的民族手工企業(ye) ,涉足項目包括唐卡繪製、藏式家具和民族手工藝品製作等。
“唐卡不僅(jin) 傳(chuan) 承著藏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還在市場經濟帶動下為(wei) 更多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這個(ge) 事業(ye) 值得傾(qing) 注一生。”多吉說,過去10年間,他的企業(ye) 累計接收學徒百餘(yu) 人,其中以農(nong) 牧民居多,“唐卡繪畫一般5年出師,學徒期間,我們(men) 包吃包住,另外還發每月3000多元的工資。”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西藏唐卡從(cong) 業(ye) 人員已超過3000人,周邊產(chan) 業(ye) 人員超萬(wan) 人,從(cong) 業(ye) 者遍布拉薩、日喀則、昌都、山南等地;全區唐卡年產(chan) 值已突破2億(yi) 元,唐卡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西藏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和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產(chan) 業(ye) 門類。
紅火的唐卡產(chan) 業(ye) 發展隻是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事業(ye) 繁榮發展的一個(ge) 縮影。過去10餘(yu) 年間,西藏“非遺”紅火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是我國各級政府傾(qing) 注力量,大力扶持的結果。
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8年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95億(yi) 元,用於(yu) 西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保護、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搶救記錄等;2008年以來,自治區財政還將每年20萬(wan) 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項資金提高至每年1200萬(wan) 元。
尼木縣位於(yu) 拉薩市以西140餘(yu) 公裏。千百年過去,尼木人一直有藏香製作的傳(chuan) 統技藝,同時還通過“政府扶持、企業(ye) 合作社幫扶、貧困戶參與(yu) ”的模式,將這一技能更好地傳(chuan) 承發展。
45歲的卓瑪靠牆坐在海綿墊上,一手撐開透明包裝紙,一手握緊藏香,一裹一卷,10秒鍾左右一包藏香就包裝完畢。作為(wei) 單親(qin) 媽媽的她曾是村裏的貧困戶,如今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ye) ,這份工作對於(yu) 她和女兒(er) 而言,是安定,更是幸福。
“廠長理解我們(men) ,農(nong) 忙時節還給我們(men) 放假,讓我們(men) 回家幫忙,家裏的8畝(mu) 地和廠裏的工作都不耽誤,收入穩定了,生活也更好了。”卓瑪說。良好的工作環境及每月3000元的工資讓她非常感恩,“如今尼木藏香遠銷內(nei) 地,我是直接受益人,我要更加用心工作。”
目前,尼木縣共有“非遺”傳(chuan) 承人25名、“非遺”項目相關(guan) 合作社88家,已為(wei) 1756人提供就業(ye) 崗位。其中,525人從(cong) 事藏香製作,年生產(chan) 藏香50噸,產(chan) 值達5700萬(wan) 元。2019年3月,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的西藏首批10個(ge) “非遺”扶貧就業(ye) 工坊在尼木縣掛牌,為(wei) 111戶55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解決(jue) 了就業(ye) 。
同樣,在西藏山南市乃東(dong) 區,“非遺”技藝搶救性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發展,讓草根合作社——“澤貼兒(er) ”民族嘩嘰手工編織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走上了致富路。
2008年創建以來,合作社直接幫扶周邊貧困農(nong) 民、救濟殘疾困難群眾(zhong) 資金過百萬(wan) 元,先後被命名為(wei) “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生產(chan) 性保護示範基地”“全國殘疾人就業(ye) 培訓基地”,直接解決(jue) 就業(ye) 人數226人,合作社人均年收入達4.3萬(wan) 元。
“我在這裏10多年了,平日裏主要做一些‘澤貼兒(er) ’手工藝品。”雙腿殘疾的42歲的達瓦紮西說,“‘澤貼兒(er) ’讓很多人用上了有品質的藏族傳(chuan) 統精紡織品,同時也讓像我這樣的困難人群有了更好的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