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河穀綻放的花與(yu) 溪流(4月7日拍攝)。 本報記者黃豁攝
喜馬拉雅山脈自西向東(dong) 綿延上千公裏後,在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停住了腳步。高山繼續往東(dong) 南延伸,在連接橫斷山脈的伯舒拉嶺地帶,察隅河、獨龍江、怒江等河流將高山撕開一道道口子,從(cong) 深山峽穀間奔湧向東(dong) 。於(yu) 是,www.easyfundingllc.com東(dong) 南部呈現出一個(ge) 獨特的地理單元:“西藏江南”察隅。
察隅,藏語意為(wei) “片狀石之地”。這裏高山聳立,河穀縱橫,密林千裏;這裏氣候溫潤宜人,桑曲河流水潺潺,崇山峻嶺蒼翠如黛,一派亞(ya) 熱帶原始森林景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察隅成為(wei) 西藏海拔較低、降水充沛、四季溫和之地,同時又以山高穀深、道路艱險而聞名於(yu) 世,茶馬古道支線——丙(丙中洛)察(察瓦龍)察(察隅)路大部分路段在其境內(nei) 。察隅,令人驚歎之餘(yu) 更平添了幾分向往。
峽穀密林間的誘惑
察隅被德姆拉雪山、伯舒拉嶺等山脈環繞,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與(yu) 高原冷空氣在此相會(hui) ,形成“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景觀。這裏平均海拔2800米,最低處海拔僅(jin) 有600多米,地勢由西北向東(dong) 南傾(qing) 斜,垂直落差懸殊,是典型的高山峽穀和山地河穀地貌。
察隅,現為(wei) 林芝市轄下的一個(ge) 縣,古稱“雜域”,是古代西藏地方政府流放犯人的地方。當時,人們(men) 覺得這裏酷熱難當,野獸(shou) 出沒,加之路途遙遠,是一處艱險荒遠之地。相比於(yu) “門域”“珞瑜”這些地方的神奇與(yu) 婉約,藏文史書(shu) 中為(wei) 察隅著墨更多的隻有那古道上的“馱鈴聲”。
作為(wei) 茶馬古道滇藏線的支線,沿著險峻的怒江峽穀,雲(yun) 南的茶葉經貢山縣(丙中洛)、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xiang) ),運送到林芝和拉薩等地。溜索驚險,古道漫漫,馬幫將一個(ge) 個(ge) 村落串聯為(wei) 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如今,逼仄的懸崖古道不再,滇藏新通道“丙察察線”,受到眾(zhong) 多國內(nei) 外自駕愛好者的追捧。
從(cong) 察瓦龍鄉(xiang) 出發,沿著怒江逆流而上,翻越通頂拉山口,逐漸會(hui) 看到一座神聖的雪山挺立於(yu) 天際之間,這就是著名的梅裏雪山。這裏是西藏察隅縣與(yu) 雲(yun) 南德欽縣的交界地帶,西坡山腳的甲興(xing) 村是距離梅裏雪山最近的村莊,隨著丙察察線路的貫通,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men) 開始嚐試進入這裏。他們(men) 不懼艱辛,一路風塵,隻為(wei) 一睹梅裏雪山的神奇與(yu) 甲興(xing) 村的靜謐。
在藏東(dong) 南深山峽穀間還居住著一個(ge) 神秘的族群——僜人。這個(ge) 目前在中國境內(nei) 僅(jin) 有1600多人的族群,曾長期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過去,他們(men) 居住在深山密林,房屋以樹枝、幹草、獸(shou) 皮等搭建;生產(chan) 工具主要靠木棍、刀、箭等;食物以野生動物、野果野菜為(wei) 主。
20世紀60年代,黨(dang) 和政府將僜人從(cong) 深山老林裏遷居到河穀台地,他們(men) 不再以狩獵為(wei) 生,有了房屋和田地,學種水稻、玉米、雞爪穀(一種熱帶耐旱穀類作物),接受了現代教育,逐步過上了現代生活。
“太陽的女兒(er) ,光芒四射。美麗(li) 的女人,在心中歌唱幸福的生活。”
僜人精編歌舞《太陽的女兒(er) 》,向世人講述了僜人神話《阿佳尼射日》中太陽形成的傳(chuan) 說,歌舞帶給人光與(yu) 溫暖的感動,也給我們(men) 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走進下察隅鎮僜人新村,綠油油的稻田掩映著一座座新居,黃牆、青瓦、茅草屋頂,極富民族特色。憑借獨特的地理氣候,下察隅鎮近幾年開始推廣種植獼猴桃。古老的深山峽穀遇上“甜蜜”的事業(ye) ,點燃了人們(men) 的生活熱情,也勾起了外界對這塊土地的向往。
察隅是藏在深山密林間的誘惑,千百年間,封閉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氣候環境,使察隅成為(wei) 很難抵達的詩和遠方。如今,隨著省道201線和滇藏新通道的開通,察隅正成為(wei) 越來越多人能夠到達的地方。
古道的“偏與(yu) 不偏”
察隅地處藏東(dong) 南一隅,周圍群山環繞,川藏、滇藏公路到達昌都八宿縣然烏(wu) 湖後折而向西,從(cong) 其北部繞行而過,察隅成了與(yu) 兩(liang) 大進藏公路“兩(liang) 不靠”的“死角”。自古以來,無論從(cong) 哪個(ge) 方向進出察隅,都需要翻越雪山峽穀,異常艱險。相對而言,它所處的地理單元遺世獨立,被世人稱為(wei) “遠方”。
過去,偏僻與(yu) 濕熱是察隅的代名詞。但因為(wei) 茶馬古道,看似偏遠的察隅又成為(wei) 騾馬商隊的重要驛站。商旅來往不絕,馬蹄聲清脆入耳,將一袋袋茶葉銷往察隅、拉薩,甚至遠銷南亞(ya) 各國。
茶馬古道曾是中國西南的重要民間貿易通道。在崇山峻嶺間,在深山峽穀中,馬幫跋山涉水,越過沼澤地,走過懸崖邊,時而風餐露宿於(yu) 山野之間,時而通過溜索橫渡怒江。
丙察察線路,起於(yu) 雲(yun) 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途徑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龍鄉(xiang) ,最終到達察隅縣城所在地竹瓦根鎮,全長270餘(yu) 公裏。丙察察所處的這條滇藏古道被稱為(wei) “隻有飛鳥和老鼠才能通過的路”,是茶馬古道中艱險的一段路。
20多年前,當丙中洛到察瓦龍還不通公路時,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曾經跟隨進藏馬幫,沿著怒江峽穀中的懸崖棧道前行。腳下是奔騰咆哮的怒江,人馬驛道窄處僅(jin) 容一人擦著崖壁通過,腳下的木板顫顫巍巍,驚險異常,常有騾馬、犛牛失足墜入怒江。
正是因為(wei) 艱險異常,察瓦龍的馬幫在茶馬古道上赫赫有名,出了許多掌櫃。即使在雲(yun) 南麗(li) 江,不少商號都有他們(men) 的股份,麗(li) 江人都把他們(men) 叫作“察瓦弄巴”。
茶馬古道研究專(zhuan) 家、雲(yun) 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李旭認為(wei) ,察瓦龍之所以“盛產(chan) ”馬幫和生意人,與(yu) 其剛好處在雲(yun) 南、西藏、緬甸、印度三角交叉地帶的中心位置有關(guan) ,那裏很久以來就是這一區域交流的樞紐。
的確,“偏與(yu) 不偏”是相對的。在黨(dang) 和國家的關(guan) 懷下,經過西藏、雲(yun) 南兩(liang) 省(區)多年的建設投入,這條茶馬古道上的艱險小道,已開拓成了滇藏新通道(第七條進藏公路)。
從(cong) 察隅縣城出發,走上這條滇藏新通道,越野車在盤山路上不斷盤旋繞行,翻越一座座雪山後才能到達察瓦龍鄉(xiang) 。再從(cong) 察瓦龍出發,要陸續經過大流砂、小流砂、老虎嘴、雞爪穀隧道等地點。駕駛經驗豐(feng) 富的老司機普布次仁告訴記者,經過這些路段一定要認真,觀察流砂跡象,再謹慎通過,一般上午或下雨時通過相對比較安全。
山道狹窄,顛簸起伏,險象環生……這條在茶馬古道基礎上修建出來的公路,依附在懸崖峭壁之上,其另一側(ce) 是波濤滾滾的怒江,一路奔向雲(yun) 南省境內(nei) 。汽車身後逐漸遠去的是美麗(li) 的河穀、江灘,以及江邊千姿百態的鵝卵石。在丙中洛鎮還有怒江進入雲(yun) 南境內(nei) 的第一個(ge) 大拐彎,雲(yun) 霧繚繞中盡顯滇藏交界處的魅力與(yu) 誘人。
如今沿著察隅河穀的上察隅鎮、下察隅鎮、古玉鄉(xiang) 、竹瓦根鎮等均已實現村村通柏油路。察隅縣幹部自豪地開玩笑說,論條件,現在縣城不如鄉(xiang) 鎮、鄉(xiang) 鎮不如村居。過去,那遙遠和偏僻的察隅已成曆史,代之而來的是環境好、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足的邊陲新察隅。
在山峰頂點,在江河之畔,在溝穀深處,察隅兒(er) 女的腳步跋涉不止,逐夢向前。
別樣的“西藏江南”
察隅河是察隅縣的母親(qin) 河,它發源於(yu) 德姆拉雪山,全長295公裏。印度洋水汽沿著察隅河一路北上,為(wei) 察隅帶來豐(feng) 富的降水和溫潤的氣候,在河穀及周邊山地形成西藏少有的亞(ya) 熱帶氣候,因此察隅被稱為(wei) “西藏的江南”。
峽穀、森林、高山、冰川……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察隅人家千姿百態的生活。
在察隅的神奇自然中,有著12年果木種植經驗的高永徐與(yu) 獼猴桃悄然相遇。2010年,她決(jue) 定在下察隅鎮夏尼村試種黃心獼猴桃。經過3年的漫長實驗等待,她的20畝(mu) 獼猴桃試種成功。經鑒定,這裏出產(chan) 的綠心、黃心獼猴桃果肉鮮嫩、果漿豐(feng) 富、口感獨特、維生素C含量高,被評為(wei) 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的產(chan) 品。
察隅縣認為(wei) 這是一條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開始在下察隅鎮大力推廣種植獼猴桃。當地村民通過技術培訓,並在獼猴桃基地務工學習(xi) ,很快也掌握了種植技術。
經過多年發展,察隅縣以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管理,建立起獼猴桃整體(ti) 發展的產(chan) 業(ye) 格局。如今,全縣獼猴桃種植麵積達2300多畝(mu) ,年產(chan) 量達30萬(wan) 斤,獼猴桃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察隅縣的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
古玉鄉(xiang) 羅馬村位於(yu) 桑曲河東(dong) 岸,距離縣城90多公裏,這裏屬於(yu) 典型的高山峽穀地貌,到處都是野生桃樹林。每當春天到來,這裏就會(hui) 花開如錦,芳香滿穀,嬌豔的桃花、綠色的麥田、金黃的油菜花和聖潔的雪山共同交織成一幅獨特的畫卷,猶如世外桃源,吸引著無數遊人賞花踏青。
每年桃花盛開時,羅馬村桃花文化旅遊節就拉開察隅新一年發展的序幕。羅馬村桃花節已從(cong) 最初單一的賞花發展成以花為(wei) 媒的“桃花經濟”,成為(wei) 察隅縣促進旅遊與(yu) 文化深度融合的舞台,拉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
從(cong) 高山峽穀來到冰川腳下的上察隅鎮阿紮村,這是一個(ge) 隱藏在冰川與(yu) 森林中的村莊。阿紮村附近是我國海拔最低的海洋性冰川——阿紮冰川,這裏有世界上罕見的森林冰川景觀。冰川融水滋養(yang) 了它腳下的土地,阿紮村附近雪線以下的山坡上,覆蓋著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高山灌木,鬱鬱蔥蔥,綿延不盡。
茂密的森林,眾(zhong) 多的樹木為(wei) 阿紮木碗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原料。阿紮木碗也因其經久耐用,花紋別致在西藏久負盛名。羅鬆群培是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阿紮木碗的傳(chuan) 承人,因為(wei) 善於(yu) 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將傳(chuan) 統元素與(yu) 現代氣息結合,出自羅鬆群培之手的木碗在市場上十分走俏。
為(wei) 了讓更多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羅鬆群培成立了“阿紮冰川林下產(chan) 品有限公司”,他毫無保留地將木碗製作技藝傳(chuan) 授給更多人。如今,阿紮村家家戶戶都在製作木碗,成了察隅著名的“木碗村”,曆史悠久的傳(chuan) 統文化在築夢小康的路上大放異彩。
從(cong) 察隅縣城出發,沿著丙察察線向東(dong) 南前行200多公裏後,就來到了位於(yu) 梅裏雪山腳下的察瓦龍鄉(xiang) 阿丙村。長期生活在這裏的藏族村民,抬頭就能看到梅裏雪山。這裏是轉山外線上的村莊,每年來梅裏雪山的轉山群眾(zhong) 和遊客都會(hui) 選擇在村裏落腳休整。
依靠絕對的地理優(you) 勢,家庭旅館在阿丙村發展得紅紅火火。這裏共有84戶人家,如今幾乎每家都蓋起了嶄新的藏式樓房,做起了旅館生意,發展鄉(xiang) 村生態旅遊。在這裏,夜宿家庭旅館,品嚐藏家飯菜,感受梅裏雪山的雄奇,是一份難得的自在與(yu) 愜意。
察隅尋味
“中午吃頓僜人手抓飯吧,香得很!”察隅縣沙瑪村的幹部推薦說。有什麽(me) 民族特色嗎?僜人手抓飯好吃嗎?記者頓時好奇起來。在沙瑪村采訪完幹部群眾(zhong) ,已是午後時分,我們(men) 決(jue) 定前往附近的僜人新村就餐。
僜人新村位於(yu) 察隅縣下察隅鎮,這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族群僜人的聚居地,他們(men) 分布在上、下察隅鎮的新村、夏尼村、嘎腰村、自更村等9個(ge) 村。散養(yang) 的土雞,地裏的穀米和辣椒,再配上山裏的香草、香料,就做成了風味獨特的僜人手抓飯。
不到一個(ge) 小時,僜家樂(le) 老板紅偉(wei) 給每個(ge) 人端上了一份熱氣騰騰的手抓飯:一盤芭蕉葉裹米飯,一盤雞塊“坨坨肉”,一盤辣椒拌折耳根,一份辣椒汁和一盤鮮野菜。紅偉(wei) 介紹說,以前僜人缺乏商品觀念,現在手抓飯正成為(wei) 村裏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扶貧的一張亮麗(li) 名片。
上察隅鎮西巴村的夜晚是屬於(yu) 雞爪穀酒的。
雞爪穀是西巴村珞巴族群眾(zhong) 重要的糧食作物,以往雞爪穀是珞巴族群眾(zhong) 的主食。如今隨著生活質量越來越好,自家生產(chan) 的糧食和外來的大米已經成了主食,雞爪穀主要用於(yu) 釀酒、熬粥等。
西巴村人每家每戶都釀有這種類似醪糟的雞爪穀酒。加了酒曲的雞爪穀在發酵後,裝在一個(ge) 半升大小的木桶裏,倒上溫開水。吸飲之前,要用手指壓住竹管吸嘴,然後插進去舂幾下之後倒過來,被吸起的酒漿就會(hui) 流出。勞作之餘(yu) ,人們(men) 聚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隨歌起舞,雞爪穀酒在無意間拉近了人與(yu) 人之間的距離。從(cong) 一粒種子到一壺美酒,雞爪穀給予西巴村群眾(zhong) 能量和歡樂(le) 。
以前,村民出行隻能依靠溜索,生活貧窮落後。近年來,當地政府不僅(jin) 給西巴村修了路,打通了與(yu) 外界的聯係通道,還幫村民修建了新房及各種配套設施,人居環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隨著脫貧攻堅工作持續深入推進,西巴村群眾(zhong) 已實現整體(ti) 脫貧,人均年收入也在逐年提高。
以前,察隅神秘的美,令人向往;現在,察隅百轉千回的味道,讓人癡迷和回味。
同樣,依靠地理物產(chan) 釀製美酒的地方,還有察瓦龍鄉(xiang) 的拉卡村。察瓦龍,藏語意為(wei) “炎熱的峽穀”。這裏山高穀深,屬於(yu) 怒江幹熱河穀地帶,這種西藏罕見的氣候為(wei) 仙人掌的生長創造了條件,綿延在峽穀兩(liang) 岸的仙人掌密密簇簇,也為(wei) 釀製仙人掌果酒提供了野生原材料。
仙人掌的果實,味道香甜,水分充足,是這裏人們(men) 最熟悉的味道。采摘仙人掌果,將其摩擦去刺,用水洗淨後裝入瓷罐,添加其他物質,封存發酵,如此仙人掌果酒就算完成了一大半。把仙人掌果釀成美酒,或許是仙人掌果最好的歸宿。
燒一壺清泉水,沏一杯察隅茶,斜倚在院子裏,看杯中綠葉沉下又回升,任密林鳥鳴風拂。遠處是雲(yun) 卷雲(yun) 舒的淡然,近處是青翠欲滴的蒼山,這是察隅最好的打開方式。
在察隅,同樣不可或缺的是,走一走茶園地頭,品一杯現炒現泡的高原有機茶。走進下察隅鎮卡地村,青山綠水旁,一壟壟茶樹整齊地排列在山腰,群眾(zhong) 腰掛竹簍在采摘茶青,村委會(hui) 院子裏,技術員黃華林正帶著村民支灶炒茶。
亞(ya) 熱帶峽穀氣候,加之台地眾(zhong) 多,造就了察隅特色的高山有機茶。2018年起,察隅縣開始大力發展茶產(chan) 業(ye) ,截至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麵積約1.2萬(wan) 畝(mu) ,撐起了農(nong) 民增收、農(nong) 村富裕、脫貧攻堅的一方新天地。
察隅是藏在深山密林間的“如意寶地”,是茶馬古道丙察察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察隅縣合理規劃產(chan) 業(ye) 布局,不斷推進優(you) 質水果種植、茶葉種植、養(yang) 殖業(ye) 、生態旅遊業(ye) 等重點產(chan) 業(ye) ,為(wei) 建成小康社會(hui) 奠定了堅實基礎,正昂首闊步走向未來。(黃豁、吳瑞、陳尚才、侯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