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陝西援藏語文教師王英給拉薩阿裏高級中學學生上課。記者 王莉 攝
上午9點多,日喀則市桑珠孜區齊拉路上的日喀則齊魯小學,60多名一年級小學生已經整齊地坐在“智慧”教室裏。今天,老師要用現代化的智慧黑板給孩子們(men) 講解課文《小鴨子和小公雞》,看著黑板,孩子們(men) 的眼睛裏閃爍著新奇與(yu) 欣喜。
為(wei) 補齊日喀則市小學階段教育短板,給全市適齡兒(er) 童提供優(you) 良的教育環境。2019年,由山東(dong) 省投資3700多萬(wan) 元援建的日喀則齊魯小學建成使用,可容納學生900人。“齊魯小學無論是基礎設施、配套設施還是校園環境、師資配備,在整個(ge) 日喀則都是數一數二的。”齊魯小學校長拉瓊表示,如今,到齊魯小學上學是日喀則市區家庭的首選。
2016年教育援藏工作開展以來,山東(dong) 省將教育援藏作為(wei) 對口支援重要內(nei) 容,舉(ju) 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對日喀則市開展基礎教育、職業(ye) 教育、繼續教育“全鏈條幫扶”,推動日喀則市教育事業(ye) 實現快速健康發展。
齊魯小學的建成使用,讓更多適齡兒(er) 童享受到了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日喀則教育事業(ye) 的充分發展更是讓更多高原的孩子揚起了希望的風帆,而這,隻是“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的一個(ge) 縮影。
2015年,中央召開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明確提出每年選派基礎教育階段若幹名教師進藏支教,並組織西藏教師到內(nei) 地培訓。2015年12月,教育部會(hui) 同多個(ge) 部門聯合印發《“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實施方案》,正式開始實施“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每10-50名教師組成一個(ge) 團隊,集中對口支援一所中小學,開啟了教育援藏新篇章。
幾年間,17個(ge) 對口支援省市的28所受援學校的援藏團隊緊緊圍繞西藏自治區提出的目標要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wei) 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全麵提升受援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把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融入教書(shu) 育人全過程,“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助推西藏教育走上了“快車道”。
“十三五”期間,17省市和部屬高校附屬中小學先後選派1676名教師進藏支教,以“五個(ge) 100%”為(wei) 抓手,緊緊圍繞“五個(ge) 100%”目標任務,緊盯薄弱,強化理科和實驗教學,帶動全區基礎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全區高中學業(ye) 水平考試各學科平均合格率大幅提高。充分發揮援藏教師“酵母”作用,通過實施“青藍工程”師徒結對、“一對一、一對多”結對,對當地教師進行傳(chuan) 幫帶,把先進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和教學方法傳(chuan) 授給當地教師,促進教師快速成長。在對口支援高校的幫助下,西藏受援高校積極加強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實現了西藏高校口腔醫學專(zhuan) 業(ye) 零的突破。同時,一大批學科專(zhuan) 業(ye) 的建立填補了西藏高等教育工學、醫學等領域的學科空白。
一間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屋、一張桌子、幾把椅子,這就是陝西省援藏教師、拉薩阿裏中學副校長任康元的辦公室。
“在醫院的花銷學校會(hui) 去結算,你們(men) 就不要擔心了,好好讀書(shu) 就行。以後有什麽(me) 需要隨時來辦公室找我,我一定盡力解決(jue) 。”“謝謝校長,我們(men) 一定努力學習(xi) 。”辦公室裏,任康元和幾個(ge) 剛從(cong) 醫院出院回到學校的學生交談。談話雖簡單,但溫暖、鼓勵的話語溫暖了從(cong) 阿裏來拉薩求學的學生的心。談及援藏一年來的種種努力,任康元話語堅定:“格桑花被藏族同胞視為(wei) 幸福花。而我要做的,就是讓阿裏中學的每一個(ge) 孩子能享受到和內(nei) 地西藏班一樣的教育資源,讓每一朵格桑花都能完美綻放,讓每一個(ge) 孩子都能揚帆起航!”
教育援藏是火炬工程、希望工程,點燃了眾(zhong) 多高原學子走出高原的夢想,更是把內(nei) 生發展的種子播在了全區各族人民群眾(zhong) 的心中、播在了孩子們(men) 的心中。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師在給學生上課或是與(yu) 學生交談時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們(men) 的眼睛裏“閃著光”,那是他們(men) 對知識的極度渴望,對未來深切的向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