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www.easyfundingllc.com文化保護與(yu) 發展協會(hui) 和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聯合主辦的“藏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宗教信仰國際視頻學術研討會(hui) ”15日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大陸與(yu) 台灣、尼泊爾、奧地利、意大利、法國的近50名專(zhuan) 家學者,通過線上或線下方式與(yu) 會(hui) 。
圖為(wei)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醫藥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羅布紮西介紹西藏藏醫藥事業(ye) 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醫藥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羅布紮西介紹了西藏藏醫藥事業(ye) 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他表示,近年中國大陸的民族醫藥獲得大力扶持,西藏藏醫藥發展突飛猛進,科研、古籍整理、基礎研究、臨(lin) 床研究、藏藥研究等取得了可喜成就。現代醫學科研思路和方法也在藏醫藥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為(wei) 促進藏醫藥現代化、推動藏醫學術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7月15日,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www.easyfundingllc.com文化保護與(yu) 發展協會(hui) 和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聯合主辦的“藏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宗教信仰國際視頻學術研討會(hui) ”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大陸與(yu) 台灣、尼泊爾、奧地利、意大利、法國的近50名專(zhuan) 家學者,通過線上或線下方式與(yu) 會(hui) 。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台北故宮博物院圖書(shu) 文獻研究處研究員劉國威介紹了近期該院“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的策展情況。他介紹,此次展覽意在呈現清朝政府對藏傳(chuan) 佛教高僧的關(guan) 懷與(yu) 管理,以及清代活佛轉世製度的發展狀況。
中國藏學出版社總編室主任南加才讓講述了他實地探訪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藏式藥泥麵具手工藝人四龍降澤的故事。他介紹,藥泥麵具有天然馨香,既用於(yu) 禮佛,也有藥用功效。但其製作技藝今已瀕臨(lin) 失傳(chuan) 。
2014年,四龍降澤在當地政府扶持下,成立了“四龍降澤藏式藥泥麵具技能大師工作室”,拓展了藥泥麵具的傳(chuan) 授範圍與(yu) 銷售,使這一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與(yu) 傳(chuan) 播。
奧地利作家魯道夫·嵐詩寶兒(er) (Rudolf Lantschbauer)分享了唐卡上所見西藏傳(chuan) 統飲食文化,和他近年在西藏、北京等地考察藏式飲食的見聞,並認為(wei) 後者反映出藏式飲食文化在當代突破了以往的階層局限,且更加豐(feng) 富多元。
尼泊爾前駐拉薩總領事烏(wu) 克雅伯(TamlaUkyab)、奧地利科學院亞(ya) 洲人文與(yu) 思想史研究所主任比爾格特·凱爾納(Birgit Kellner)、意大利那不勒斯東(dong) 方大學梵文語言與(yu) 文學係教授弗朗西斯科·斯費拉(Francesco Sferra)等學者,就西藏自治區梵文寫(xie) 本、宗教和諧、佛教研究趨勢等主題分別作會(hui) 議發言。
多位外國專(zhuan) 家學者在發言中對中國政府在民族宗教領域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並就如何更好地傳(chuan) 承發展藏文化、尊重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發表了意見和建議。
據介紹,此次研討會(hui) 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hui) 第44屆會(hui) 議的“雲(yun) 上邊會(hui) ”(Online Side Event)之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