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客自來 西藏林芝農牧民旅遊脫貧記
“從(cong) 我們(men) 紮西崗村穿過的國道318線被譽為(wei) 中國‘最美公路’,上世紀90年代,自駕遊逐漸興(xing) 起,我是我們(men) 村最早參與(yu) 旅遊住宿經營的。”72歲的平措被人們(men) 親(qin) 切地稱為(wei) 平措大叔,他向記者說,當時為(wei) 遊客們(men) 牽馬、帶到家中體(ti) 驗藏式民居生活的往事曆曆在目。
7月17日,航拍林芝市米林縣派鎮雅魯藏布江大峽穀景區風光,該峽穀因風景壯美而吸引不少遊客前往。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西藏林芝市海拔相對較低,植被豐(feng) 富、風景秀麗(li) ,被譽為(wei) “西藏江南”,擁有魯朗林海、巴鬆錯、雅魯藏布江大峽穀等著名景點,是很多前往西藏觀光遊客必去的“打卡”點。
平措所在的紮西崗村位於(yu) 林芝魯朗鎮,藏語魯朗意為(wei) “龍王穀”,被稱為(wei) “神仙居住的地方”。記者看到,夏日時節,魯朗峽穀四周雲(yun) 霧繚繞,花草繁茂、溪流蜿蜒,遠處的雪山依稀可見,原始森林鬱鬱蔥蔥,風光宜人。
“我們(men) 魯朗有養(yang) 馬的習(xi) 慣,我記得1998年夏天,有一批廣東(dong) 的自駕遊客說想騎馬,我就牽著家裏的馬讓他們(men) 體(ti) 驗。”平措說,當時遊客和自己聊天,覺得越來越投緣,對方便說想到家裏看看。
“當天遊客就住在我們(men) 家了,我們(men) 一起喝酥油茶、吃藏餐,他們(men) 向我了解西藏的風土人情,我向他們(men) 打聽沿海的風景。”平措回憶,1998年,他將家裏兩(liang) 個(ge) 房間打造成魯朗第一個(ge) 家庭旅館,當年便實現了近4000元(人民幣,下同)旅遊收入。
7月17日,雅魯藏布江大峽穀景區內(nei) ,德吉旺姆為(wei) 客人辦理入住。34歲的德吉旺姆經營著擁有73間客房的公尊德姆農(nong) 莊,該農(nong) 莊位於(yu) 雅魯藏布江左岸,天氣晴朗時,遠處的南迦巴瓦峰清晰可見。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此後,國道318線自駕、騎行的遊客越來越多,平措的家庭旅館也兩(liang) 次擴建。“我家住滿了,我就安排遊客住在隔壁的唐次仁和白瑪家,還有同村的拉姆和尼瑪次仁家。”平措笑著說,現在全村62戶農(nong) 牧民,47戶在經營家庭旅館。
隨著“西藏遊”逐年火熱,如今平措的家庭旅館擁有觀景餐廳和22間客房,每年旅遊純收入近30萬(wan) 元。
在林芝市米林縣派鎮雅魯藏布江大峽穀景區,34歲的德吉旺姆經營著擁有73間客房的公尊德姆農(nong) 莊。記者到訪時,她正忙於(yu) 為(wei) 遊客辦理入住手續。該農(nong) 莊位於(yu) 雅魯藏布江左岸,天氣晴朗時,遠處的南迦巴瓦峰清晰可見。
7月18日,林芝魯朗鎮紮西崗村的平措大叔在自家旅館前等待旅客入住。平措1998年開始為(wei) 自駕、騎行國道318線的遊客提供旅遊服務。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春天或秋天來這裏是最美的時候,那時在農(nong) 莊的房間裏,推開窗戶就能看見奔流不息的雅魯藏布江和美麗(li) 的南迦巴瓦峰。”德吉旺姆說,農(nong) 莊於(yu) 2018年開業(ye) ,派鎮吞白村40戶農(nong) 牧民以現金入股的方式參與(yu) 經營分紅。
“2019年,我們(men) 的盈利在按期歸還銀行貸款後,還實現了戶均分紅2萬(wan) 元。不過今年前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入住率下降了一半。”她說,6月以來,旅遊政策出現變化,現在入住率已恢複至八成以上。
布姆阿牛是派鎮吞白村村民,在農(nong) 莊擔任餐廳經理。她說,之前村民們(men) 的主要收入來源於(yu) 青稞和小麥種植,另外還有部分來自采挖鬆茸和蟲草,村裏每戶家庭一年大約有二萬(wan) 至三萬(wan) 元現金收入。
“農(nong) 莊經營後,我在這裏工作的月薪是5000元。”她說,7月正是鬆茸產(chan) 出時節,她丈夫每天上山采集鬆茸大約有300元收入。如今,農(nong) 莊分紅和薪資,采集林下資源,一年的家庭純收入有十餘(yu) 萬(wan) 元。
7月18日,林芝魯朗鎮紮西崗村風光宜人,據悉,藏語魯朗意為(wei) “龍王穀”,被稱為(wei) “神仙居住的地方”。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布姆阿牛笑著說,他們(men) 家在吞白村屬於(yu) 中等收入水平。為(wei) 了出行便利,去年丈夫還為(wei) 家裏添置了一台價(jia) 值十二萬(wan) 元的汽車。
西藏林芝市官方稱,2019年,林芝深度遊、自駕遊更受青睞,全年接待遊客突破864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達72億(yi) 元,同比增長超過20%。依托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林芝七縣(區)6900餘(yu) 戶、2.38萬(wan) 名貧困農(nong) 牧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打通脫貧“最後一公裏”
“有電了,有電了!”6月10日下午2點26分,在歡呼聲中,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索縣嘎美鄉藏族同胞們的家中,燈亮了起來。[詳細] -
西藏拉孜縣發展藏雞、綿羊產業 讓群眾穩定脫貧持續增收
近期,在日喀則市拉孜縣,“雞書記”“羊縣長”的外號不脛而走,竟成為當地幹部群眾經常掛在嘴邊的“高頻詞匯”。[詳細] -
脫貧一線|帶領村民脫貧的90後“格桑花”
“90後”的藏族女孩阿佳次央是一名共產黨員。2017年,次央成立了西藏老阿媽民族手工業發展有限公司,這兩年,次央又建立了電商平台,擴大銷售渠道,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進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