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加速富民興藏 守護藍天淨土

發布時間: 2020-08-07 08:52:00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治邊穩藏工作作出一係列重要論述,從(cong) 戰略高度為(wei) 新形勢下西藏工作繪製宏偉(wei) 藍圖,為(wei) 西藏經濟社會(hui) 全麵發展和長治久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西藏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圍繞發展、穩定、生態三件大事,謀長久之策、行固本之舉(ju) ,改善民生凝聚民心,“兩(liang) 不愁三保障”問題全部解決(jue) ,絕對貧困基本得到消除,基礎設施瓶頸實現曆史性突破,經濟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年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不斷推動黨(dang) 的治藏方略在高原得到成功實踐。特別是在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西藏“做最充分準備、向最好處爭(zheng) 取”,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克難渡艱,創新發展,奮力描繪出新時代西藏發展新畫卷。

   關(guan) 鍵詞:基礎建設 富民興(xing) 藏 改善民生 綠色發展


西藏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塔巴村村民身著節日盛裝,領取“農(nong) 機加油一卡通”。資料圖片

  逆勢而上 夯基礎興(xing) 產(chan) 業(ye)

  “受疫情影響,複工較計劃足足晚了一個(ge) 月!目前施工人員每天都在加班加點,確保項目順利完工,絕不給西藏發展拖後腿。”中建八局拉薩貢嘎國際機場新建T3航站樓項目經理孫燕日前告訴記者。貢嘎機場航站區改擴建工程工地上,挖掘機轟鳴、數十米高的塔吊伸展自如、焊槍噴出金色的火花……一個(ge) 現代化高原航站樓已具雛形。

  貢嘎機場是進入西藏的重要“門戶”。目前,貢嘎機場開通航線74條,通達城市47座。作為(wei) 全球規模最大的高原機場之一,貢嘎機場2019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50萬(wan) 人次,這使得按照年吞吐量100萬(wan) 人次設計的T1、T2航站樓變得十分擁擠。

  “貢嘎機場航站區的改擴建,是西藏快速發展的一個(ge) 縮影。”民航西藏區局建設項目管理中心工程部副經理李勇說,地處沿雅魯藏布江經濟帶,以航空港為(wei) 中心成立的空港新區,正成為(wei) 拉動當地發展的“新引擎”。

  在中央關(guan) 心、全國支援下,西藏著力解決(jue) 基礎設施薄弱問題,製約經濟發展的交通、能源、電力等曆史性瓶頸被一一打破。

  經過疫情後的緊張施工,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再傳(chuan) 捷報。6月20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的澆築,重點標誌性工程藏木雅魯藏布江特大橋成功合龍。作為(wei) 國家“十三五”規劃重點工程項目、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川藏鐵路拉林段目前累計已完成投資270多億(yi) 元,全線47座隧道全部貫通,藏木特大橋的成功合龍標誌著拉林鐵路線下主體(ti) 工程施工全麵完成,有力保障了後續軌道鋪設和電氣化施工,為(wei) 2021年通車打下了堅實基礎。林芝市委副書(shu) 記、市長旺堆欣喜地表示:“即將建成的拉林鐵路,將加速林芝對接‘一帶一路’建設,融入川渝經濟圈和大香格裏拉旅遊圈的進程。”

  夯基礎興(xing) 產(chan) 業(ye) ,富民興(xing) 藏步伐不斷加快。在基礎設施日益完備的前提下,旅遊業(ye) 、高原淨土產(chan) 業(ye) 、特色農(nong) 牧業(ye) 等一大批依托資源稟賦的“世界第三極”品牌產(chan) 業(ye) 在高原崛起。旅遊業(ye) ,是近年來帶動西藏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柱產(chan) 業(ye) 之一。2019年全自治區累計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4012萬(wan) 餘(yu) 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59.28億(yi) 元,旅遊業(ye) 對全區GDP的貢獻率達到了35%。

  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廳長王鬆平說,麵對疫情對旅遊業(ye) 的衝(chong) 擊,西藏多渠道投入7.78億(yi) 元資金,全力推進旅遊基礎設施規範化標準化項目建設,采取“西藏人遊西藏”,積極與(yu) 線上企業(ye) 合作創新線上旅遊推介方式,打造以“田園牧歌”為(wei) 主的鄉(xiang) 村精品旅遊,西藏旅遊率先在全國實現了複蘇與(yu) 增長。

  據最新發布的經濟運行情況顯示,2020年上半年,西藏全區生產(chan) 總值為(wei) 838.38億(yi) 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1%,增速居全國首位;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同比增長8.8%和10.4%。


位於(yu) 拉薩經開區的昆侖(lun) 天然氣廠的工人在操作天然氣設備。資料圖片

  直貢藏醫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圖為(wei) 直貢流派藏藥材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晾曬藏香。資料圖片

  帶著感情 辦好群眾(zhong) 牽腸掛肚的小事

  “過去村民們(men) 喝的是井水,現在喝上了自來水,家家戶戶還通上了暖氣、天然氣,遇到頭痛腦熱走幾步路就是村社區醫院。”拉薩市塔瑪村黨(dang) 總支第一書(shu) 記格桑卓嘎說,近幾年來,村“兩(liang) 委”班子認真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努力改善民生的重要指示精神,見證了醫療、養(yang) 老、住房、教育等一係列民生項目在高原農(nong) 村的相繼落地。

  牧民曲措是一個(ge) 單親(qin) 媽媽。為(wei) 了生計,她每天起早貪黑去工地打工,女兒(er) 的教育問題一直是她的一塊心病。自從(cong) 浙江援藏幹部根據當地實際製定精準幫扶方案,由杭州江幹區中小學校結對幫扶那曲色尼區670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上學後,曲措頓時感覺輕鬆許多。

  藏北那曲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當地鄉(xiang) 村學生就學十分困難。為(wei) 了改變色尼區教育落後局麵,浙江省援藏幹部經多方籌措,投資9000萬(wan) 元建設色尼區二中杭嘉中學。這是浙江省“十三五”援藏規劃中最大單體(ti) 項目。在援藏幹部的努力下,計劃外籌集捐贈的價(jia) 值560萬(wan) 元的圖書(shu) 和書(shu) 架,給16所中小學校和部分幼兒(er) 園建立了愛心圖書(shu) 室,三家杭州企業(ye) 和一所中學捐資打井,讓三所鄉(xiang) 鎮學校的孩子喝上“思源井”井水。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西藏聚焦改善民生的焦點之一。2020年,西藏安排教育事業(ye) 費212.4億(yi) 元,同比增長10.7%。其中教育“三包”經費標準再次提高至年生均4200元,繼續實施高校學生資助及基層就業(ye) 代償(chang) 、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免費政策。今年還安排11.4億(yi) 元專(zhuan) 項資金,推進高海拔學校供暖工程實施,支持義(yi) 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yu) 能力提升。

  多年來,西藏把本級財政收入的70%以上用於(yu) 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每年辦好利民惠民“十件實事”,集中力量辦成了一批批實事好事,把黨(dang) 的關(guan) 懷送到了各族群眾(zhong) 的心坎上。自治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吳英傑說:“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搞幾個(ge) 大手筆、弄幾個(ge) 大項目,而是必須帶著感情,辦好每一件群眾(zhong) 牽腸掛肚的小事,切實讓群眾(zhong) 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曾被稱為(wei) “高原孤島”的墨脫,被險峻的喜馬拉雅山脈包圍。千百年來,這裏的居民隻能借助藤橋和溜索出行。墨脫縣德興(xing) 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白瑪曲珍清楚地記得,10歲那年第一次走出墨脫去林芝市區上學,父親(qin) 陪著她足足走了5天5夜,“現在,墨脫縣不僅(jin) 交通得到了極大改善,村民也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房子,享受看病全免、15年免費教育、生態崗位等優(you) 惠政策,借助亞(ya) 熱帶氣候優(you) 勢,茶業(ye) 、旅遊業(ye) 等支柱產(chan) 業(ye) 欣欣向榮”。

  改善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西藏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20年,西藏重點聚焦打好三大攻堅戰、支持推進高質量發展,在教育、醫療、就業(ye) 等領域為(wei) 西藏人民發放一個(ge) 個(ge) 大“紅包”,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


圖為(wei) 跨越尼洋河的拉林高等級公路林芝多布特大橋。資料圖片

  護生態守底線 建設幸福美好家園

  在山南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內(nei) ,身披新綠的樹苗、含苞待放的花卉、蓄勢生長的青草;一塊塊草方格整齊有序地在沙堆排列著,噴灌設備正忙於(yu) 噴灑,一派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我從(cong) 小在這裏長大,過去每到多風季節,這裏就風沙四起,年輕人總想往外跑,如今政府在這裏組織種草,在家周圍種樹,家鄉(xiang) 變得越來越美麗(li) 了。”正在快速分苗的曲珍,原是山南市紮囊縣阿紮鄉(xiang) 的農(nong) 民,如今她來到西藏藏草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植物分苗擴繁溫室上班。“能為(wei) 家鄉(xiang) 的生態環境建設出力,我感到很高興(xing) 。”

  澎湃奔湧的雅江行至中遊,地勢變緩,裹挾而來的泥沙大量沉積。豐(feng) 水期過後,水位下降,泥沙裸露。在其他地方這也許不是問題,偏偏這裏風很大。“吹到農(nong) 田裏、道路上,形成了很多移動沙丘。”山南市林業(ye) 局副局長尼瑪次仁回憶當年的景象。在村民的記憶中,“衣服根本沒法晾出去”,“因為(wei) 是土路,風沙吹得太大會(hui) 把路堵了,無法通車”。

  經過40年持續造林治沙,昔日風沙成災的雅江兩(liang) 岸,如今已是楊柳青青、綠樹成蔭,一道長160多公裏、寬1.8公裏的“綠色長廊”崛起在雅江山南段,成為(wei) 一道亮麗(li) 風景。不僅(jin) 如此,生態建設還給當地帶來了現實的經濟社會(hui) 效益。貢嘎機場年災害性風沙天氣由過去的60多天降低到目前的10多天,過去沙害嚴(yan) 重的地區糧食產(chan) 量增加了近一倍。

  “我們(men) 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加強製度建設,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製,為(wei) 西藏生態環境保駕護航。”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廳長羅傑介紹,截至2019年,西藏已累計投入117億(yi) 元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先後頒布實施了60多部地方性法規,為(wei) 高原生態保護提供法治保障。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西藏各族群眾(zhong) 在建設美麗(li) 幸福家園的同時,正享受到生態保護釋放出的紅利。2019年,西藏落實生態崗位66萬(wan) 多個(ge) ,落實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各類獎補資金97.7億(yi) 元,通過參與(yu) 造林綠化、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建設,每年有10多萬(wan) 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人均增收3000多元,越來越多的農(nong) 牧民吃上了“生態飯”。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