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幸福花開新邊疆】走出山溝、走出貧困:隆子縣“菜籃子”托起致富夢

發布時間: 2020-09-17 09:16: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在一些偏遠地區,如果沒有自身強大的意誌和外界一定的幫助,很難徹底走出貧困的泥淖。在西藏山南市隆子縣,幾代人深陷貧困的境地,終在政策的支持和企業(ye) 的幫扶下迎來轉機。


農(nong) 民在蔬菜生產(chan) 基地。趙金悅 攝

  凍傷(shang) 的腳,讓貧窮有了具象化的呈現

  貧窮像是一道無解的題,曾經困住了隆子縣的很多地方。

  今年42歲的群培在這道題裏困了38年。遠在山溝溝裏的家,和整個(ge) 雪沙鄉(xiang) 普卓村一樣,遠離一切現代社會(hui) 的便利條件。見不到光的土房子、交通、用電、用水……群培連說了6個(ge) “不方便”來描述當初的生活。

  一家四口,隻有1畝(mu) 地來種青稞,最值錢的5頭牛一個(ge) 賽一個(ge) 羸弱;群培身體(ti) 不好,家裏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妻子外出打工賺的幾千塊錢,一年下來,全家最多的時候隻有5000元左右收入。

  沒有耕地、勞動力有限、交通不便、缺乏就業(ye) 渠道,群培家窮了3代,他感到生活無望,難以突圍。

  貧窮的苦,也讓53歲的巴珠記憶猶新。

  這位現在擁有眾(zhong) 多產(chan) 業(ye) 、外人眼中成功的企業(ye) 家,腳上一雙黑色運動鞋因為(wei) 常和土地打交道而變得灰撲撲的。鞋子,也是巴珠對貧窮最深刻的感知,當年11歲的他沒有鞋穿,雙腳在冰天雪地的高原上凍得都是傷(shang) 口。疼痛,讓貧窮有了具象化的呈現。

  20畝(mu) 地種植的青稞小麥還不夠全家11口人果腹,巴珠隻念到初中就被迫輟學養(yang) 家。

  “當時我就想著,我一定要做出一番事業(ye) !”貧困讓群培耽溺在愁苦中,卻給了巴珠絕地反擊的勇氣,他花了幾十年時間,和貧困做抗爭(zheng) 。


巴珠在察看蔬菜的長勢。旦增努布 攝

  從(cong) 打工開始,絕地逢生

  1990年,巴珠開始了在隆子縣的打工生涯。此後7、8年時間,他一邊跟著師傅踏實學技術,一邊尋求致富的機會(hui) 。

  千禧之年,西藏全區的經濟社會(hui) 事業(ye) 加快發展,勞務市場開始活躍。巴珠意識到,機會(hui) 來了。獨木不成林,隻有有規模、有規範地組織人員外出務工才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於(yu) 是,他開始組織隆子鎮紮果村青壯年勞動力承攬一些建築行業(ye) 零工,後來索性成立了紮果村農(nong) 牧民施工隊。

  克服了招不到人、不被信任、沒有資金支持等種種困境之後,施工隊的業(ye) 務和經營範圍不斷擴大。巴珠有了餘(yu) 錢,在2016年和政府合作,承包經營了紮果村日光溫室大棚。漸漸地,隆子縣綠健蔬菜生產(chan) 基地、隆子縣“聶雄”高標準化奶牛養(yang) 殖基地等特色產(chan) 業(ye) ,隆子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隆子縣扶貧商貿批發市場等產(chan) 業(ye) 項目一個(ge) 個(ge) 建立了起來。

  30多年時間,巴珠終於(yu) 走出了貧困。

  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脫離貧困的巴珠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他決(jue) 心要帶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脫離窮苦的生活。

|
群培和他所種植的蔬菜。趙金悅 攝

  “天天住賓館”的新生活

  巴珠發家之際,群培的生活也迎來了轉機,在政府易地搬遷的政策扶持下,他們(men) 一家搬到了葉巴村,新房子讓一家人無比興(xing) 奮。“好像天天住賓館似的。”群培說。

  居住環境改善後,就業(ye) 是急需解決(jue) 的問題,巴珠向他們(men) 伸出了援手。2016年,群培和妻子經過一個(ge) 多月的培訓,到了“菜籃子”工程園區工作,通過認真學習(xi) 蔬菜種植技術和農(nong) 機具使用方法,群培很快便成為(wei) 技術骨幹,還當上了小組長。他和妻子兩(liang) 個(ge) 人加起來每個(ge) 月有8500元收入,2018年,他們(men) 擺脫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身份。

  物質條件改善的群培,開始注重自己的打扮,他學著城裏人的樣子,穿整潔熨妥的襯衫,再外搭一件毛衣,他的衣領雪白,穿搭體(ti) 麵。

  像群培這樣的貧困戶,有很多都在巴珠的產(chan) 業(ye) 園裏工作。目前,巴珠的各個(ge) 產(chan) 業(ye) 帶動了當地700多名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57名。

  此外,他創建的山南市永創發展建設有限公司也在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hui) 。多年來,累計出資531.8萬(wan) 元慰問葉巴村、新巴村、娘嘎村、宗雪村、沙瓊村、雪沙鄉(xiang) 、熱容鄉(xiang) 、列麥鄉(xiang) 等地的困難群眾(zhong) ,出資1236萬(wan) 元為(wei) 這些地方修路,給貧困戶修房子。巴珠還資助貧困戶學生讀書(shu) 、給村裏買(mai) 農(nong) 機產(chan) 品,為(wei) 困難家庭支付醫藥費,疫情期間,更是捐款250萬(wan) 和十多萬(wan) 的各類物資用於(yu) 抗擊疫情。

  “慈母般關(guan) 愛,巴恩勝親(qin) 人”,這是隆子縣日當鎮國村次仁旺傑給巴珠贈送的錦旗上寫(xie) 的話。這位企業(ye) 家,抓住機遇,在政策的幫助下,不僅(jin) 改寫(xie) 了自己的命運,也給其他人帶去了新生活的可能。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