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雪域高原,和風順暢,陽光充足,山穀田間彌漫著青稞的芳香。
索朗旺傑騎著摩托車從(cong) 縣裏回來。“到了秋收的季節,我請假回來幫家裏人收割青稞。”他告訴記者,目前他在縣裏的一家公司工作,成為(wei) “領工資”的人。
41歲的索朗旺傑是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農(nong) 民,家有四畝(mu) 地,這曾是他生活的全部來源。
“青稞給自家人吃,剩下的當飼料。現金收入靠外出打工,一年下來隻有幾千塊錢。”他說。
白朗縣委書(shu) 記陳昊說,長期以來,當地主要依靠傳(chuan) 統種植業(ye) 、養(yang) 殖業(ye) 和勞務輸出創收,生產(chan) 效益低下,處於(yu) 自給自足的小農(nong) 經濟階段。
2015年底,白朗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1946戶9237人,其中因“缺技術、缺生產(chan) 資料、缺資金”致貧人口占60%,貧困發生率高達19.3%。
為(wei) 了給老百姓找到脫貧路子,近年來白朗縣實施7個(ge) 蔬菜產(chan) 業(ye) 扶貧項目,投資6.2億(yi) 元,推動傳(chuan) 統農(nong) 牧業(ye) 向現代化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轉型。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博覽園坐落在白朗縣境內(nei) ,是日喀則市傳(chuan) 統農(nong) 牧業(ye) 向現代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點項目。
記者看到,博覽園內(nei) 的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齊排列,每座大棚門前掛著牌子寫(xie) 著果蔬品種和管理、技術、種植人員姓名。大棚裏,有些農(nong) 民在采摘蔬菜,有些在清理秸稈準備換新茬。
索朗旺傑在這兒(er) 工作一年多,主要負責給果蔬和花卉澆水,閑暇時跟著內(nei) 地來的技術人員學習(xi) 種植果蔬和花卉方麵的技術。
“我很滿意現在的工作,不僅(jin) 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還可以學習(xi) 技術。”索朗旺傑說。
據博覽園的負責人孟德利介紹,近年來,博覽園通過新品種和新技術引進推廣、全程技術服務、訂單式銷售等方式帶動白朗全縣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並輻射周邊縣區。截至目前,項目吸納當地用工16500人次,兌(dui) 現工資1700萬(wan) 元。
此外,在白朗縣優(you) 惠政策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當地大學生返鄉(xiang) 從(cong) 事蔬菜種植業(ye) ,格桑旺姆就是其中一員。
2018年,她從(cong) 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後回到老家,與(yu) 姐姐德吉卓瑪一起種菜創業(ye) 。
在政府的支持下,姐妹倆(lia) 新建13座大棚種菜,並在縣裏開起蔬菜銷售店。“一個(ge) 月收入能達到1萬(wan) 元到8萬(wan) 元,年收入平均在20萬(wan) 元左右。”妹妹格桑旺姆說。
白朗縣於(yu) 2017年底順利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底全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如今,白朗縣年楚河生態農(nong) 業(ye) 長廊沿線26個(ge) 蔬菜生產(chan) 基地實現穩定量產(chan) ,七彩莊園、中農(nong) 聖域、珠峰農(nong) 業(ye) 分片區打造的萬(wan) 畝(mu) 果蔬產(chan) 業(ye) 園已形成三個(ge) 果蔬核心區;已有2萬(wan) 畝(mu) 蔬菜種植區通過無公害產(chan) 地認證、32個(ge) 果蔬產(chan) 品通過無公害農(nong) 產(chan) 品認證。農(nong) 業(ye) 經濟效益成倍增長,農(nong) 民的生產(chan) 觀念也漸漸轉變。截至目前,全縣7000多農(nong) 戶中3000多戶參與(yu) 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年戶均增收3萬(wan) 元以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