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印度洋暖流穿過舉(ju) 世聞名的雅魯藏布大峽穀,濕潤的水汽就形成了一片翻騰的雲(yun) 海,像一條遊動的白龍將雅魯藏布一側(ce) 的峭壁分割成了兩(liang) 個(ge) 世界,羅布的家就住在距離江麵3000多米的懸崖上,過去,從(cong) 山上的家走到墨脫縣城,32公裏的路程最少也要走上一天,途中還要經過溜索橋,老人和孩子甚至不敢出門,修建通村公路,就成為(wei) 墨脫群眾(zhong) 祖祖輩輩的期盼。
今年36歲的羅布,從(cong) 16歲就開始當背夫,在過去道路不通的墨脫,墨脫背夫曾經是許多青壯年養(yang) 家糊口的方式。從(cong) 巴登則村背東(dong) 西到派鎮去賣,走一趟需要七天,途中要經過螞蝗溝、老虎嘴、溜索橋、泥石流……數不清的艱險,如果貨物不損失的情況下,一次僅(jin) 能掙4、5百元,在修建通村公路之前,村裏的人均收入甚至不到兩(liang) 千元。
在地球上地質結構最為(wei) 複雜的墨脫縣,頻繁的降雨、泥石流、滑坡使得這裏修一條路比登天還難,也正是如此,墨脫才成為(wei) 全國最後一個(ge) 通公路的縣城,直到2013年才有了通往外界的公路。進入墨脫的路,自古以來就是危機四伏,驚險不斷,來到墨脫,才真正體(ti) 驗到“眼睛在天堂,身體(ti) 在地獄”的感覺。在修建墨脫通村公路過程中,三峽集團的工程師們(men) 承受了巨大的身心壓力,施工過程中,為(wei) 了確保通村公路能經過每一戶村民的家門口,他們(men) 一次次背著繩索穿越在原始密林之中,他們(men) 中許多人都遭遇過森林瘴氣、滑坡、泥石流和毒螞蝗叮咬,援藏的隊伍因病、因傷(shang) 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打通群眾(zhong) 家門口的“最後一公裏”,卻是三峽人心中不變的信念。
紮根雪域高原,造福一方百姓。三峽集團援藏八年來,先後投入1.2億(yi) 元修通了墨脫的通村公路。累計投入8000萬(wan) 元用於(yu) 墨脫縣亞(ya) 東(dong) 小康示範村和墨脫縣安居工程建設,惠及墨脫縣 1441個(ge) 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7866 人,覆蓋全縣人口的 67%,截止2019 年底,三峽集團結對幫扶對象已全部實現脫貧。
隨著一條條通村公路修到家門口,墨脫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村裏人沿著通村公路走出了大山,將門巴人的特產(chan) 藤編“邦瓊”源源不斷地賣到了山外。而在過去,村民們(men) 把“邦瓊”辛辛苦苦從(cong) 朵雄啦山背出去,一個(ge) 最多也隻能賣到20元,而現在,大山外的客商沿著這條路走了進來,主動收購當地的特產(chan) ,一個(ge) “邦瓊”賣到110元。三峽集團還通過三峽e購商城,將墨脫的特產(chan) 推薦給了國內(nei) 外客商。2019年,巴登則村的人均收入達到1萬(wan) 2千多元,祖祖輩輩困居在峽穀裏的村民們(men) ,從(cong) 象征富裕和開放的通村公路邁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為(wei) 貫徹落實好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部署要求,三峽集團把脫貧攻堅作為(wei) 援藏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務,高度重視,全力幫扶,為(wei) 實現西藏的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貢獻。用一片大愛在雪域高原書(shu) 寫(xie) 著真情無界和大愛無疆,奏響民族團結、和諧穩定的華章!
編導:斯達多傑
攝像:歐珠 可可 宋斌 曉歐
製作:曉雙 可可
音樂(le) :萊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