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巴紮鄉(xiang) 科技特派員、彭倉(cang) 村村民普瓊就來到村合作社的果蔬大棚,仔細查看大棚溫度、濕度,觀察果蔬長勢。
西藏白朗,平均海拔超4000米,雅魯藏布江重要支流——年楚河流經於(yu) 此,澆灌出沃野良田,白朗因此有著“西藏糧倉(cang) ”的美譽。曾經,百姓以種植青稞為(wei) 主,大多數人一輩子隻能吃上土豆、蘿卜、白菜老三樣。
海拔高,但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2000年,山東(dong) 的援藏幹部認識到白朗這一有利條件,先在三分地大小的大棚內(nei) 試種蔬菜。經過多年發展,現在白朗縣蔬菜大棚已達上萬(wan) 個(ge) ,種植麵積1.44萬(wan) 畝(mu) ,年產(chan) 值2.26億(yi) 元,蔬果品種140餘(yu) 種,不僅(jin) 豐(feng) 富了百姓餐桌,還鼓了百姓腰包。
催生變化的很重要一點在於(yu) 科技支撐。
白朗縣洛江鎮5村村民石達種有4個(ge) 蔬菜大棚。前兩(liang) 天,石達拿著一片黃瓜葉,急急忙忙來到白朗縣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找技術總監張際明:“大棚的黃瓜病了,快幫我看看。”
張際明仔細觀察著葉子。“應該是霜黴病,需用杜邦克露藥噴灑。”他拿出藥遞給石達。石達回到家,噴灑了兩(liang) 次,黃瓜葉子出現斑點的症狀就消失了。依靠科學種植,石達的蔬菜大棚每年純收入達3萬(wan) 元。
20年前,有著豐(feng) 富蔬菜種植經驗的張際明,作為(wei) 援藏的技術員,從(cong) 山東(dong) 省濟南市曆城區來到白朗,現任白朗縣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技術總監,還被聘為(wei) 日喀則市科技特派員。
高原土壤土層薄,張際明和其他技術人員就進行土壤改良;對於(yu) 很多蔬菜,當地群眾(zhong) 不認識也不接受,他們(men) 就當起推廣員,鼓勵群眾(zhong) 大膽地試,讓群眾(zhong) 嚐到種菜的甜頭;群眾(zhong) 不懂育苗、管理、施肥,他們(men) 就手把手地傳(chuan) 授。師父帶徒弟,徒弟再教出徒弟,科學種植的理念在當地群眾(zhong) 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張際明還負責為(wei) 全縣近30家蔬菜種植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與(yu) 山東(dong) 濟南的農(nong) 科單位對接,及時了解和引進適宜高原種植的最新優(you) 良品種。“新品種先經過試種,如果產(chan) 量高、市場認可度好,再推薦給當地群眾(zhong) 。風險由政府承擔,利益由群眾(zhong) 享有。”他說。
如今,白朗縣有220多名科技特派員,奔忙在傳(chuan) 播科學種植技術、解決(jue) 種植難題、助力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路上。
為(wei) 解決(jue) 種植規模小而散、長遠發展缺乏技術支撐等問題,白朗縣積極爭(zheng) 取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等單位的支持,製定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規劃,提供科技支撐;引進優(you) 質龍頭企業(ye) ,助力規模種植。
走進位於(yu) 白朗縣覺如村的日喀則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博覽園,溫室大棚裏瓜果飄香,農(nong) 展廳裏立體(ti) 種植、無土栽培等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一覽無餘(yu) 。
記者注意到,在農(nong) 展廳,登錄“專(zhuan) 家會(hui) 診服務中心”係統,農(nong) 業(ye) 科技專(zhuan) 家的照片、姓名、簡介及預約次數等均呈現在界麵上,遇有種植方麵的難題,隻要點擊“圖文問診”或“視頻問診”,就能在線上預約專(zhuan) 家進行谘詢、問診。
見到潘多時,她正在園區農(nong) 展廳進行花卉管護,這個(ge) 來自白朗縣洛江鎮洛江村的姑娘,一家曾被確定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3月潘多來到博覽園工作。從(cong) 技術“小白”,一步步成長為(wei) 小組長,潘多不僅(jin) 掌握育苗、蔬果、嫁接等技術,還能熟練操作水肥一體(ti) 化機器、自動化控溫控水係統,負責20多種蔬菜、50多種花卉的管護,工資從(cong) 3000元提高到5200元,一家人也脫了貧。
目前,該園區建有高效玻璃溫室8個(ge) ,現代溫室大棚128個(ge) ,通過引進內(nei) 地種植能手技術幫帶,帶動當地群眾(zhong) 長期就業(ye) 15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人,年人均增收超5萬(wan) 元。
在巴紮鄉(xiang) 萬(wan) 畝(mu) 珠峰有機蔬菜白朗生產(chan) 基地,巴紮鄉(xiang) 查吾衝(chong) 村村民旺久正在生產(chan) 基地的大棚內(nei) 采摘苦瓜。該基地由西藏珠峰農(nong) 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建運營,還從(cong) 山東(dong) 壽光引進了10名技術員。旺久是貧困戶,到基地工作有4個(ge) 年頭。在技術總監孫師傅指導下,旺久學會(hui) 了專(zhuan) 業(ye) 育苗技術,成為(wei) 基地技術骨幹,負責給10個(ge) 大棚育苗,每月工資4500元。
白朗縣委書(shu) 記陳昊介紹,目前全縣7000多戶中有3200戶直接參與(yu) 蔬菜產(chan) 業(ye) 種植,僅(jin) 此一項,戶均增收超1萬(wan) 元。19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從(cong) 2015年的2700餘(yu) 元增長到2019年的1萬(wan) 餘(yu) 元。2018年10月,白朗已經脫貧摘帽。
中午時分,燦爛的陽光灑在大棚上,也照進人的心裏。“丁零零丁零零……”普瓊的手機響了,原來是縣裏的超市跟合作社預訂青椒。“我們(men) 摘好馬上給送過去。”掛斷電話,普瓊轉身走進了大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