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百年木刻技藝綻放魅力 西藏民眾巧借“非遺”致富

發布時間: 2020-09-27 09:10: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從(cong) 西藏昌都的江達縣城驅車出發,經過了崎嶇顛簸的山路,翻越了連綿山脈,記者到達波羅鄉(xiang) 外衝(chong) 村。若不是因為(wei) 這裏的木刻技藝被評為(wei)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或許這個(ge) 地方不會(hui) 被外界知曉。也正因交通不便,生產(chan) 資料少,這裏的民眾(zhong) 曾一度貧困。

  波羅木刻技藝已有300多年的曆史,自2008年被評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10年後,外衝(chong) 村村民澤培被認定為(wei) 唯一的波羅木刻技藝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漸漸地,外衝(chong) 村人的命運因波羅木刻悄然改變。

  到達外衝(chong) 村,記者走進一處工作間。澤培與(yu) 他的徒弟們(men) 正在雕刻經板。刻刀在指間來回旋轉,藏文字體(ti) 顯現,平平無奇的木板,被賦予了精神力量。

  他們(men) 正在雕刻的是藏文佛典《甘珠爾》,這是與(yu) 四川白玉縣一座寺廟簽訂十年合約的項目,需要刻4萬(wan) 餘(yu) 葉。自2018年起,澤培組織的70多名藝人已完成了3000餘(yu) 葉。

  澤培介紹,波羅木刻技藝發展於(yu) 公元1676年,由當時的第十二世土司、第十六世法王卻吉·登巴次仁發起。現今四川德格、白玉以及西藏江達縣的大部分區域都曾隸屬德格土司管轄。

  因當時佛教盛行,用於(yu) 印製佛教經文及圖案的木刻工藝得到了空前發展。

  現在,德格印經院中,相當一部分的印經板,出自外衝(chong) 村藝人之手。

  12歲時,澤培跟著父親(qin) 學習(xi) 木刻,經曆了5年,得以出師。他說,與(yu) 同齡人相比,他的童年過得更辛苦些。拿著刻刀,一練就是一整天。

  澤培曾上過3年學,藏文書(shu) 法紮實,習(xi) 得4種藏文字體(ti) ,“這為(wei) 後來木刻打下了基礎。”

  年輕時,他和父親(qin) 像是流浪藝人,“在德格的一座寺廟裏,我們(men) 做了十年的木刻,完成了1200多葉的經文木刻板,後來還在林芝待過兩(liang) 年。”

  澤培說,以前沒有電話,交通不暢。與(yu) 外界的聯係依靠書(shu) 信、電報、帶話,“哪裏有需要木刻,便背上工具去哪裏。現在很多生意可以通過電話或者微信聯係。”

  傳(chuan) 統木刻如何適應市場發展?澤培做了很多思考。他說,傳(chuan) 統木刻記載曆史文獻、醫學、佛教派別典籍。如今,拓展應用到了旅遊等領域。“刻吉祥語、祈福語,遊客很樂(le) 意接受。”

  “木刻技藝曾麵臨(lin) 著斷代。”澤培說,跟他同時期的老藝人越來越少,當地就業(ye) 機會(hui) 少,很多年輕人更願意走出大山去賺錢。

  後來,當地政府扶持,澤培成立了江達縣波羅鄉(xiang) 木鬆民族手工藝有限公司,建起了廠房,還吸納了貧困戶就業(ye) 。現在,公司共有60餘(yu) 名藝人。

  他介紹,最貴的經板800多元(人民幣,下同),最低的600多元,“稍微勤快些,收入都不低。”

  依靠當地政府,波羅木刻技藝得到了發展。澤培表示,文化傳(chuan) 承是一方麵,眼下更希望村民靠著木刻手藝能夠過上富裕生活。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