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第一麵五星紅旗曾在這裏升起
這是9月24日拍攝的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穿越金沙江,崗托村石山上的“西藏”兩(liang) 個(ge) 紅色大字赫然在目。
70年前,解放軍(jun) 在這裏升起西藏第一麵五星紅旗;70年後,這個(ge) 昔日貧窮、落後的村莊,已舊貌換新顏,大步邁向新時代新生活。
在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普巴在屋頂上換上了嶄新的國旗(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紅星,從(cong) 這裏照耀西藏
崗托村,隸屬昌都市江達縣,與(yu) 四川隔江相望。
1950年10月6日,拉開西藏解放序幕的昌都戰役,在這裏打響了第一槍,時年8歲的普巴第一次見到了帽子上鑲著紅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
通過解放軍(jun) 駐守崗托時放映的幕布電影,小普巴知道了毛主席,知道了北京,知道了國旗上紅色與(yu) 五顆星的意義(yi) 。那時起,戰士們(men) 軍(jun) 帽上的紅星,像種子一樣,植根在普巴心中。
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十八軍(jun) 行軍(jun) 雕像(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27歲時,他選擇參軍(jun) ,成為(wei) 了自己年少時“最感激的人”。參軍(jun) 期間,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1974年,普巴退伍。之後他回鄉(xiang) 擔任村幹部,帶領村民發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改善基本生活,屢次獲得地方上的嘉獎。
70年來,他親(qin) 曆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的西藏民主改革、改革開放、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見證著村民們(men) 的日子越過越好。
江永次仁老人在回憶往事(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天塹,從(cong) 這裏變為(wei) 通途
舊西藏,廣袤的土地上,沒有一條公路。橫亙(gen) 在川藏之間的金沙江,更是難以逾越的天險。
1954年,川藏公路成功貫通。20世紀70年代,金沙江大橋建成,國道317線在崗托村成功連通了金沙江兩(liang) 岸。天塹從(cong) 此變通途,崗托村也因此成為(wei) 西藏“東(dong) 大門”。
70年來,昌都逐步形成了對接周邊的“四縱三橫三聯”公路網,鄉(xiang) 村公路也遍及全市所有行政村。
1977年,20歲的崗托村村民貢鬆格來開始用一輛二手的解放牌卡車,在昌都至成都之間運輸木材。
在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普巴拉著孫子(左)和孫女在田間散步(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貢鬆格來跑運輸的40多年間,換了8輛車。隨著路況的優(you) 化、貨車性能和載重的提升,他的收入也從(cong) 一年2萬(wan) 元增長到20萬(wan) 元。在他的帶動下,村裏至少有15戶村民買(mai) 了貨車,奔波在川藏公路上。
國道317線交通狀況的持續改善,加速暢通了西藏與(yu) 內(nei) 地之間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越來越多的過路車輛,拐進了這座自帶“紅色資源”的村莊。
“如今,村裏80%以上的家庭都有了汽車。”崗托村第一書(shu) 記薛偉(wei) 說。
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一戶人家的屋頂上國旗飄揚(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薪火,在這裏代代相傳(chuan)
回憶起解放前的日子,88歲的江永次仁幾度落淚。“那時候沒有尊嚴(yan) 可言,生命也無足輕重。”老人舉(ju) 起右手,食指第一個(ge) 關(guan) 節處,呈現出接近90度的彎折,這是封建農(nong) 奴時代留給他難以磨滅的傷(shang) 痛。
解放軍(jun) 的到來,改變了他的命運。
貢鬆格來講述崗托村的變遷(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昌都戰役期間,18歲的江永次仁作為(wei) 向導,跟隨十八軍(jun) 一同進軍(jun) 昌都。“一次戰鬥之後,戰友們(men) 用白布蓋住兩(liang) 位犧牲戰士的麵部,含淚背著屍體(ti) ,走了幾天幾夜,回到已經解放的江達縣安葬。”他回憶道。
1959年,江永次仁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作為(wei) 崗托鄉(xiang) 的一名幹部,工作中,他時刻牢記黨(dang) 員身份,積極參與(yu) 到有益於(yu) 群眾(zhong) 的各項事業(ye) 中。
退休後,他申請加入黨(dang) 的政策村級宣傳(chuan) 隊,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們(men) 宣傳(chuan) 黨(dang) 的精神和惠民政策。
這是9月24日拍攝的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我親(qin) 曆了西藏社會(hui) 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怎麽(me) 來的,我一定要讓年輕一輩知道。”江永次仁說。
兩(liang) 年前,江達縣投資超過1300萬(wan) 元修建了“十八軍(jun) 渡江紀念公園”,崗托村黨(dang) 支部經常在十八軍(jun) 行軍(jun) 雕像前開展支部活動。目前崗托村49名黨(dang) 員中,已有約四分之三是中青年。
更換屋頂的國旗,是普巴每個(ge) 月一次的“儀(yi) 式”。年事已高的普巴,腿腳大不如前,於(yu) 是把農(nong) 活交給了女兒(er) ,但唯獨爬上樓頂換國旗這件事,普巴堅持親(qin) 力親(qin) 為(wei) 。“現在我們(men) 的美好日子,是他們(men) 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這份恩情,我們(men) 不會(hui) 忘記。”他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巨變的西藏昌都
昌都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是康巴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茶馬古道的物資集散地,也是西藏重要的交通樞紐。[詳細] -
西藏昌都解放70周年:以乘風破浪之勢 砥礪奮進譜新章
1950年10月19日,昌都宣告解放,鮮豔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西藏高原高高飄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