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作為(wei) 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珠峰腳下的西藏自治區白朗縣,是怎麽(me) 從(cong) 一個(ge) 傳(chuan) 統的農(nong) 牧縣變成西藏糧倉(cang) 和果蔬之鄉(xiang) 的?
從(cong) 1998年開始,在山東(dong) 援藏幹部的推動下,壽光的蔬菜大棚被“搬”到了白朗。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優(you) 。如今,萬(wan) 畝(mu) 蔬菜成了當地的支柱產(chan) 業(ye) ,老百姓靠著蔬菜種植致了富奔了小康。
蔬菜種植從(cong) 這裏邁出第一步
白朗縣的蔬菜大棚種植,經曆了一個(ge) 從(cong) 無到有的過程。
位於(yu) 珠峰腳下的白朗縣,縣域平均海拔4000米,資源匱乏,基礎薄弱,曾經是西藏傳(chuan) 統的農(nong) 牧業(ye) 大縣和國家級貧困縣。正是山東(dong) 濟南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幹部,將蔬菜大棚種植技術引進了白朗縣。
這其中,身為(wei) 科技特派員、白朗縣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技術總監的張際明功不可沒。20年前,當張際明從(cong) 山東(dong) 來到白朗的時候,鄉(xiang) 下都是土路,不通電。然而,讓張際明難受的,不是生活條件有多艱苦,而是老百姓腦中根深蒂固的落後觀念。祖祖輩輩沒有種過蔬菜的農(nong) 牧民,根本就接受不了大棚種植。“我們(men) 祖祖輩輩都是吃糟粑和牛羊肉的,葉子菜不就是給牲畜吃的嗎?不種!”
在白朗縣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時任村支部書(shu) 記邊巴頓珠帶領黨(dang) 員逐一入戶,發動老百姓種植蔬菜,換來的結局卻是:被老百姓扔了石頭。為(wei) 此,張際明也沒少受委屈。
這逼得援藏幹部不得不采取迂回的策略。由村幹部帶頭、技術員示範,在援藏資金的支持下,70座土坯大棚在彭倉(cang) 村率先建成,這是白朗縣第一代蔬菜大棚,也是白朗蔬菜產(chan) 業(ye) 邁出的第一步。
2011年,彭倉(cang) 村人均收入首次破萬(wan) 。從(cong) 一個(ge) 名不見經傳(chuan) 的小村,到白朗縣首個(ge) “萬(wan) 元村”,彭倉(cang) 村整整走了10年。
一套“組合拳”強壯一個(ge) 產(chan) 業(ye)
彭倉(cang) 村的成功實踐,讓白朗縣的幹部職工看到了產(chan) 業(ye) 之光。
2016年,新一屆縣委班子請來中國農(nong) 科院、山東(dong) 農(nong) 科院等單位的專(zhuan) 家,讓他們(men) 深入田間地頭為(wei) 白朗的蔬菜產(chan) 業(ye) “把脈”。
雖地處偏遠,高寒缺氧,但純淨的自然環境和日照時間長、日均溫差大等優(you) 勢,讓白朗成為(wei) 生產(chan) 優(you) 質農(nong) 畜產(chan) 品得天獨厚的寶地。當時,大棚蔬菜雖然在白朗形成了一定規模,但總體(ti) 上仍然偏小偏散,缺乏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ye) 和優(you) 質經營主體(ti) 。
為(wei) 此,白朗縣委縣政府從(cong) 頂層設計著手,打出了一套發展蔬菜產(chan) 業(ye) 的“組合拳”;縣委領導主動登門拜訪,尋得一流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牽頭製定高水平的現代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總體(ti) 發展規劃;盯準國內(nei) 龍頭企業(ye) 實施精準招商,量身定做優(you) 惠政策;向科技要支撐,與(yu) 十餘(yu) 個(ge) 國內(nei) 專(zhuan) 業(ye) 院校達成合作,培育了上千名本土科技人才……
2016年,日喀則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博覽園開工建設。這是白朗縣推動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轉型的重大項目,占地1600餘(yu) 畝(mu) ,總投資4.47億(yi) 元。
如今,博覽園裏的蓮霧、車厘子、人參果、西瓜、茄子等各類水果蔬菜,常常讓人有時空錯落的感覺。溫室大棚裏,瓜果飄香、暖意融融,人們(men) 不但可以體(ti) 驗采摘之趣,還能見識滴灌、立體(ti) 種植、無土栽培等各種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
“自開工建設以來,我們(men) 共吸納當地臨(lin) 時用工16500人次,兌(dui) 現工資1700萬(wan) 元。”博覽園負責人孟德利說,截至目前,博覽園區建有高效玻璃溫室8個(ge) 、現代溫室大棚128個(ge) ,年產(chan) 綠色果蔬2000萬(wan) 斤以上,產(chan) 值5000萬(wan) 元以上。
科技支撐讓產(chan) 業(ye) 走得更遠
23歲的藏族姑娘潘多,是日喀則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博覽園負責人,初中畢業(ye) 後,她曾四處打工,收入不穩定。2017年,潘多主動到博覽園學習(xi) 技術,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她很快熟練掌握了多種果蔬種植技術,工資從(cong) 3000多元漲到了5200元。
技術人員的幫傳(chuan) 帶,在白朗的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從(cong) 未中斷。
產(chan) 業(ye) 要發展,科技是支撐。麵對科技人才嚴(yan) 重匱乏的現狀,白朗縣建立了合作體(ti) 係、聯結體(ti) 係和培育體(ti) 係,一方麵爭(zheng) 取上級和援藏機構派出專(zhuan) 家團隊駐點,同時通過引進企業(ye) 撬動技術服務,另一方麵,全麵強化鄉(xiang) 土人才和土專(zhuan) 家的培養(yang) 。至今,白朗縣220多名科技特派員依然奔忙在田間地頭。
經過多年的發展,白朗縣一步一個(ge) 腳印,逐步走出一條特色脫貧致富之路。
白朗縣委書(shu) 記陳昊說,蔬菜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全縣支柱產(chan)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全縣7000多戶中有3200多戶直接參與(yu) 到蔬菜產(chan) 業(ye) 之中,種植麵積達1.44萬(wan) 畝(mu) ,今年產(chan) 值預計達2.6億(yi) 元。3200戶群眾(zhong) 僅(jin) 依靠蔬菜產(chan) 業(ye) ,戶均增收1萬(wan) 元以上。2017年,白朗縣在西藏自治區比較早地完成了脫貧摘帽任務。
正是因為(wei) 對科技的重視,白朗縣引進一批最新科研成果和專(zhuan) 利技術,在蔬菜品種及種植技術上形成了領先優(you) 勢,現在,白朗有機青稞已經進入了美國市場,有機果蔬深受市場青睞並建成了全西藏首個(ge) 出口基地,有機枸杞在國際博覽會(hui) 上引發參觀者驚歎和關(guan) 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