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拉薩市民阿旺羅布右手拎著購物袋,從(cong) 藥王山農(nong) 貿市場悠閑地走了出來。記者問買(mai) 了些什麽(me) ?他舉(ju) 起袋子笑著說:“西紅柿、雞蛋和芹菜。”
藥王山農(nong) 貿市場位於(yu) 布達拉宮西側(ce) ,擁有300多家商戶,超過600個(ge) 店麵、攤位,是拉薩市民的“菜籃子”之一。“一天可以銷售蔬菜7噸、禽蛋1.5噸、魚類13噸左右。”藥王山農(nong) 貿市場負責人馬鑫說。
拉薩市藥王山農(nong) 貿市場蔬菜區,商戶在整理菜品(2019年12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錦帥 攝
最新數據顯示,西藏蔬菜種植麵積已達38.75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達77.19萬(wan) 噸,夏秋主要城鎮蔬菜自給率達85%,冬春自給率也有65%。西藏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種植管理處處長楊建斌說:“近年來,隨著西藏蔬菜種植麵積逐步擴大,加上從(cong) 區外調運,基本能滿足西藏居民的蔬菜需求。”
位於(yu) 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的蔬菜生產(chan) 基地一角(2020年8月3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而上世紀80年代初的資料顯示,當時西藏一年的蔬菜總產(chan) 量隻有2.6萬(wan) 噸,人均年占有量不足14公斤,平均25天才能吃到1公斤蔬菜。
“小時候除了糌粑、奶製品和肉類,隻有自家種植的土豆、大白菜和蘿卜,根本吃不到綠葉蔬菜,更別說海鮮了。”阿旺羅布說,後來雖然能吃到一些蔬菜,但價(jia) 格貴,買(mai) 得極少。
為(wei) 解決(jue) 居民吃菜難問題,西藏把“菜籃子”工程作為(wei) 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將“菜籃子”工程列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內(nei) 容,並實行“菜籃子”目標責任考核製度,大力發展以蔬菜為(wei) 主的“菜籃子”生產(chan) ,建立蔬菜生產(chan) 基地。
2020年2月20日,西藏拉薩市曲水縣南木鄉(xiang) 江村的村民在大棚內(nei) 采摘蔬菜。 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我們(men) 根據氣候和土壤特征,在大力推廣設施農(nong) 業(ye) 的同時,研究高寒地區種植技術,引進了韭菜、芹菜、茼蒿等品種,全區蔬菜供應水平明顯提高。”楊建斌介紹說,西藏還大力發展藏雞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促進藏雞標準化養(yang) 殖,2019年西藏禽蛋產(chan) 量達5366.44噸。
如今,蔬菜禽蛋等大量端上了西藏居民的餐桌。無論任何季節走進西藏居民家,不僅(jin) 能吃到酸奶、犛牛肉等西藏特色食品,還能吃到新鮮的蔬菜禽蛋。
“現在想吃什麽(me) ,都能在家門口買(mai) 到,生活很幸福。”阿旺羅布說。
文字記者:格桑邊覺、格桑朗傑
攝影記者:周錦帥、李賀、普布紮西
視頻記者:洛登、索朗德吉、洛卓嘉措
海報拍攝:晉美多吉
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