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伊始,西藏全區有26.3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活在“一方水土養(yang) 不起一方人”的區域,存在著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等突出問題。西藏堅持因地製宜和問題導向,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wei)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關(guan) 鍵舉(ju) 措,通過“挪窮窩、遷新居、斷窮根、換新業(ye) ”,為(wei) 消除絕對貧困注入動力。
一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從(cong) 搬遷對象的識別,到安置點的確定、建設和搬遷入住,任務非常艱巨。西藏自治區為(wei)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一是整合資源,做好頂層設計。編製“十三五”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和製訂年度實施計劃,統籌整合各類資源,多渠道籌措項目建設資金,不斷完善搬遷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十三五”時期,西藏累計落實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投資159.5億(yi) 元。建立“多條渠道進水,一個(ge) 龍頭出水”的資金整合機製,共同用於(yu) 安置區安置房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易地扶貧搬遷順利實施提供資金保障,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因建房而負債(zhai) 。二是尊重意願,合理安置。始終把尊重群眾(zhong) 意願作為(wei) 易地扶貧搬遷的首要條件,通過貧困群眾(zhong) 自願申請、資格審核、村級公示、村民表決(jue) 的程序確定搬遷對象,同時根據水土資源狀況、環境承載能力和城鎮化進程,科學布局安置區域,合理確定搬遷規模和安置方式,不搞一刀切。西藏采取大集中與(yu) 小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將貧困人口易地搬遷至城鎮周邊等生產(chan) 資料富裕和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區域。三是因地製宜,突出特色。在實地踏勘和了解搬遷對象意願的基礎上,編製既符合當地民俗要求又能滿足搬遷群眾(zhong) 生活需要的易地搬遷房屋建築風格、排列方式、戶型圖集、建設標準等,供群眾(zhong) 選擇。與(yu) 此同時,充分尊重自然環境、村民意願,在保持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目前全區累計建成965個(ge)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點),26.6萬(wan) 人已全部搬遷入住。
二
西藏將全區劃分為(wei) 災害頻發、地方病高發、深山峽穀、高寒純牧和邊境等不同類型的貧困區域,在易地扶貧搬遷後期的產(chan) 業(ye) 扶持、社區管理、拆舊複墾和邊境小康村等方麵開展了大量工作。
一是後續扶持,促進增收。統籌考慮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chan) 業(ye) 發展問題,產(chan) 業(ye) 培訓與(yu) 搬遷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做到安居與(yu) 發展並重。將產(chan) 業(ye) 扶貧資金的5%用於(yu) 安置點產(chan) 業(ye) 建設,通過產(chan) 業(ye) 扶貧帶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4萬(wan) 人。堅持以崗定搬、以業(ye) 定遷,千方百計增加搬遷家庭的收入來源,積極開展技能培訓,努力拓寬就業(ye) 渠道,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ye) 。
二是統籌推進,生態優(you) 先。堅持易地扶貧搬遷與(yu) 新型城鎮化、特色小城鎮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相結合,發揮好新型城鎮化對脫貧的輻射帶動作用,把城鎮化作為(wei) 轉移貧困人口的重要途徑,吸納更多的貧困人口到城鎮就業(ye) 創業(ye) ,為(wei) 發展具有西藏特點的新型城鎮化開辟新路徑。目前全區已拆除舊房8183戶,複墾複綠5491戶,有效緩解了生態承載壓力。
三是守土固邊,興(xing) 邊富民。易地扶貧搬遷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社會(hui) 和生態效益。西藏以“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wei) 主題,統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與(yu) 強邊固防任務,通過邊境小康村建設,推進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chan) 業(ye) 發展,改善邊民生產(chan) 生活條件,邊境地區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269元,逐步縮小與(yu) 腹心地區發展差距,確保了邊防穩固和邊民富裕。
三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為(wei) 了促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盡快適應新環境,實現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轉型,一是堅持治標與(yu) 治本相結合,保持“四個(ge) 不摘”政策的延續,緊密結合資源稟賦、人文民俗、曆史沿革等實際,打破慣性思維,在“搬遷與(yu) 發展”上探索和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新模式。二是堅持分區分類精準施策,健全完善鞏固脫貧政策體(ti) 係、組織體(ti) 係、投入體(ti) 係和幫扶體(ti) 係,在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提升、後續產(chan) 業(ye) 配套、搬遷家庭增收、社會(hui) 融入等關(guan) 鍵領域做好有效銜接。尤其是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交通設施、就醫入學、養(yang) 老社保等努力實現全覆蓋。支持高原特色產(chan) 業(ye) 向大型安置區梯度轉移,推動產(chan) 業(ye) 擴大規模、優(you) 化升級,擴大安置區(點)的就業(ye) 能力。三是堅持“誌智雙扶”,提高安置區(點)的教學水平,阻斷搬遷家庭的貧困代際傳(chuan) 遞,樹立依靠勤勞雙手改變生活麵貌的信心,進一步激發低收入群體(ti) 的內(nei) 生動力。深入開展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教育,促進發展理念和生活方式轉變,實現“穩得住、有就業(ye) 、能致富”的搬遷目標。
作者:徐伍達(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