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與(yu) 國家一起前行》,要講述的是一個(ge) 關(guan) 於(yu) 寒冷與(yu) 溫暖的故事。3萬(wan) 多名電力工作者在雪域高原上開啟了一場挑戰人類極限的奔跑。他們(men) 與(yu) 暴風雪搶工期,他們(men) 在5000米海拔上架鐵塔,他們(men) 提前7個(ge) 月建設完成西藏阿裏與(yu) 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把光和熱送到了阿裏地區38萬(wan) 農(nong) 牧民的生活裏。
村民用上安全電 這個(ge) 冬天有溫暖
西藏阿裏普蘭(lan) 縣巴嘎鄉(xiang) ,一個(ge) 座落在岡(gang) 仁波齊山和瑪旁雍錯湖旁的美麗(li) 鄉(xiang) 村。2020年冬天,赤列的家庭旅館第一次用上了電熱水壺和洗衣機。以前鄉(xiang) 裏的光伏電站裝機容量隻有500千瓦,僅(jin) 能保障基本生活用電。
西藏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巴嘎鄉(xiang) 崗莎村村民 赤列:可以裝電視,用電暖器,燒水更方便了,手機也可以隨時充電了。
沼澤地隻有上凍時才能施工 遭遇暴風雪之夜
然而,這光明與(yu) 溫暖背後,卻有著意想不到的艱難。
2020年1月13日,阿裏地區噶爾縣,海拔4688米,氣溫零下30度,西藏電建阿裏聯網工程包13項目總工黃小洪,依然帶著工友完成207號沼澤地鐵塔的基坑施工。這些沼澤地地下水深有1米多,隻能在冬季上凍後施工。
阿裏與(yu) 藏中電網聯網工程線路13標段項目總工 黃小洪:我們(men) 搶的就是時間,如果說我們(men) 耽誤到後麵這個(ge) 沼澤地融化,那設備進不去,連挖機都進不去,更不要說吊車了。坑挖好了之後必須要蓋起來,不蓋的話明天這個(ge) 雪會(hui) 吹到裏麵,直接就填滿了。
這個(ge) 坑是用於(yu) 固定輸電鐵搭的基坑,如果不保持溫度,很難繼續開挖。於(yu) 是,他們(men) 在風雪裏為(wei) 基坑蓋上厚棉被、用上烤火爐。
阿裏與(yu) 藏中電網聯網工程線路13標段項目總工 黃小洪:我們(men) 不保護起來的話,我那個(ge) 基礎的底板澆進去以後,那個(ge) 凍土下麵受凍以後在夏天它會(hui) 融化掉,融化掉以後下麵有可能會(hui) 形成空洞,這樣有可能會(hui) 影響這個(ge) 鐵塔的整體(ti) 的一個(ge) 穩固性。這都是屬於(yu) 隱蔽工程,不要以為(wei) 就是別人看不見,差不多過得去就算了這樣是不行的。
當天晚上8點多,現場的風雪越來越大,黃小洪和工友們(men) 回到營地,帳篷的邊角被風雪吹開,床上的被子很快就變成了“雪被子”。
阿裏與(yu) 藏中電網聯網工程220千伏業(ye) 主項目部經理 羅剛:我的考慮是要保證大家安全,留在這裏,誰也說不清暴風雪有多大。
淩晨一點三十分,施工現場的35人全部撤離到十幾公裏外的阿裏聯網工程巴爾項目部。
羅剛:從(cong) 出發咱們(men) 就沒有鬆口氣,到的時候這個(ge) 才稍微緩過來一口氣,真真正正安排大家住下了,咱們(men) 才把這口氣給鬆掉。
黃小洪:大家也是共同的一個(ge) 目標,然後為(wei) 阿裏聯網工程早期投運(努力)。其實這兩(liang) 基沼澤地(鐵塔)我們(men) 把它給攻克下來其實挺不容易的。
世界海拔最高鐵塔組立 克服高海拔缺氧降效
除了沼澤地鐵塔的基礎施工異常艱難,2020年4月,在海拔5357米的嘉措拉山上,世界海拔最高的500千伏鐵塔組立也是巨大的挑戰。
阿裏與(yu) 藏中電網聯網工程500千伏業(ye) 主項目部經理 李海龍:汽車以及大型的機械沒有辦法到達塔位的,所以組塔作業(ye) 我們(men) 隻能選擇采用人工抱杆組立。
海拔高,氧含量不足,柴油燃燒不充分,機器想快也快不了。不僅(jin) 是機器,不少師傅還遇到雪盲的困擾。
施工隊員:剛摘墨鏡了,不行了不行了,眼睛都搞瞎了,看都看不見了。早上一兩(liang) 分鍾沒戴(墨鏡)就這樣了,眼睛都睜不了,你看,不敢(跟家裏人)說,反正過幾天就好了,讓他們(men) 擔心還不如我自己難受呢。
中國安能阿裏聯網線路包9項目經理 何樂(le) 鋒:每次我們(men) 在現場施工的時候,當地的牧民,老鄉(xiang) 他們(men) 都會(hui) 過來看一看,每一次我們(men) 都會(hui) 斬釘截鐵地告訴他們(men) ,我說保證能在年底之前給你們(men) 送上電。看到老鄉(xiang) 滿臉的笑容,我們(men) 心裏就是真的是這種幸福感,真的就是感覺在老鄉(xiang) 們(men) 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我們(men) 能給他們(men) 點上一盞燈,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
奔跑在最冷的夜,攻堅在最苦的山,為(wei) 的是給老鄉(xiang) 們(men) 點上一盞燈,照亮一條路,一條通往新生活的路。我們(men) 國家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特別是在艱苦地區,往往不是基於(yu) 經濟效益,而是社會(hui) 效益。就像我們(men) 會(hui) 為(wei) 了一個(ge) 學生上網課,建一座信號塔;為(wei) 一個(ge) 小山村,修公路、通公交車。這些不計成本的投入,謀的不僅(jin) 是眼下,還有未來,還有每個(ge) 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