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與(yu) 進化生物學教授 盧寶榮
俗話說,“巧婦難為(wei) 無米之炊”。要推進種業(ye) 發展,除了需要依靠高新科技和生物技術,還必須擁有自己的種質資源。如果沒有原材料——種質資源,再“巧”的育種家也無法培育出優(you) 良的作物新品種。
“一個(ge) 基因可以為(wei) 一個(ge) 國家帶來希望,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wan) 千蒼生。”這是時代楷模、我的同事鍾揚教授的名言,直觀地說明了基因和種子在未來植物遺傳(chuan) 改良中的重要作用。正是為(wei) 此,他生前16年如一日,帶著同事不畏艱辛、跋山涉水,行程50多萬(wan) 公裏,在西藏高海拔地區收集種子和基因資源,並為(wei) 西部培養(yang) 了大量科研人才。這就是鍾揚的“種子精神”,它所象征的,不僅(jin) 是作為(wei) 物質財富的種子將自身的優(you) 良基因持續傳(chuan) 承下去,也包括一代代人才“種子”,在科學追求和愛國情懷的熏陶下茁壯成長。
鍾揚不幸離世後,複旦大學與(yu) 西藏大學傳(chuan) 承“種子精神”,聯合成立了“西藏大學-複旦大學生物多樣性與(yu) 全球變化聯合實驗室”,合作共建生態學雙一流學科。聯合實驗室繼承鍾揚遺誌,將保護、研究和利用青藏高原特有種質資源多樣性設定為(wei) 合作共建的重要方向。目前,聯合實驗室正鎖定西藏重要糧食作物和藏藥種質資源,如青稞大麥和獨一味,進行係統收集、保存、評價(jia) 與(yu) 利用研究。同時,雙方還利用科教援藏活動,在生態安全、國防安全以及科學素養(yang) 提高等方麵進行了大量探索。
心有所信,定能行遠。相信被厚植大地、埋入時間的“種子精神”一定能生根發芽、發揚光大。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李慧、顏維琦、嚴(yan) 聖禾、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