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 西藏培育壯大高原生物產(chan) 業(ye) ,實施青稞增產(chan) 、犛牛出欄行動。青稞產(chan) 量、犛牛出欄頭數比“十二五”末分別增長12.2%、25.2%,連續5年糧食產(chan) 量穩定在100萬(wan) 噸以上,連續3年糧食安全省長責任製考核“良好”。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162家,主要農(nong) 作物綜合機械化率65%。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業(ye) 總產(chan) 值57億(yi) 元,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
農(nong) 牧業(ye) 是西藏小康之基、發展之本、穩定之要。2020年,全區各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三農(nong) ”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正確處理好“十三對關(guan) 係”,持續深化農(nong) 牧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呈現出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保持穩中有進、農(nong) 牧區治理能力不斷提升、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勢頭良好的發展態勢。
種植業(ye) 穩中向好
2020年,在保障糧食特別是青稞安全的前提下,調整全區種植業(ye) 結構麵積19.7萬(wan) 畝(mu) ,種植業(ye) 結構得到不斷優(you) 化。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麵積269.38萬(wan) 畝(mu) ,同比減少5.88萬(wan) 畝(mu) ;油菜作物播種麵積28.35萬(wan) 畝(mu) ,同比減少3.71萬(wan) 畝(mu) ;蔬菜播種麵積39.97萬(wan) 畝(mu) ,同比增加0.71萬(wan) 畝(mu) ;飼草料作物播種麵積55.18萬(wan) 畝(mu) ,同比增加15.29萬(wan) 畝(mu) 。青稞良種推廣麵積達到193.72萬(wan) 畝(mu) ,其中“喜瑪拉22號”達到115.41萬(wan) 畝(mu) ,同比增加14.56萬(wan) 畝(mu) 。
為(wei) 了做好相關(guan) 保障,全區下撥農(nong) 藥采購資金3000萬(wan) 元,采購常規農(nong) 藥375.67噸;計劃內(nei) 化肥使用5.14萬(wan) 噸、較去年下降11%。截至2020年12月,全區共落實農(nong) 機購置補貼資金13669.01萬(wan) 元,補貼購置各類農(nong) 業(ye) 機械33518台,受益戶數達26135戶,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對政策獲得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同時,有效開展國家級主要農(nong) 作物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創建工作。林周、乃東(dong) 、桑珠孜、紮囊、江孜5縣區率先成為(wei) “國家級基本實現主要農(nong) 作物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示範縣”。預計農(nong) 機總動力達到691.5萬(wan) 千瓦(含農(nong) 用運輸車動力),農(nong) 機裝備總量突破50.5萬(wan) 台(套),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5%,為(wei) 確保糧食安全、增強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提供了更有力的裝備支撐。
畜牧業(ye) 持續提升
麵對非洲豬瘟疫情,全區上下凝心聚力、迎難而上,預計肉奶產(chan) 量達到100萬(wan) 噸,生豬存欄50.09萬(wan) 頭、出欄30.45萬(wan) 頭,分別達到2017年水平的118.44%、159.76%,豬肉價(jia) 格低於(yu) 同期內(nei) 地物價(jia) 水平。同時,抓好犛牛集中出欄,犛牛錯季出欄率持續提高,據統計,7市地集中出欄犛牛達9萬(wan) 頭。
為(wei) 轉變畜牧業(ye) 生產(chan) 方式,全區各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狠抓接羔育幼工作,加強養(yang) 殖技術指導,累計新生仔畜577.09萬(wan) 頭,成活537.63萬(wan) 頭,成活率93.16%。通過加大良種推廣、飼草供給力度,改善養(yang) 殖條件,牲畜平均單體(ti) 產(chan) 量較2015年明顯增加,增幅達14.57%。
與(yu) 此同時,大力推進畜牧業(ye) 綠色發展,有效改善畜禽養(yang) 殖場糞汙處理利用設施裝備條件,提高糞汙資源化利用水平。2020年,全區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91.2%,規模養(yang) 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大型規模養(yang) 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
生物產(chan) 業(ye) 紮實推進
吳英傑書(shu) 記在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西藏分會(hui) 場指出,要把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作為(wei) 突破口,加強總體(ti) 設計,找準農(nong) 牧民增收“切入點”,不斷發展壯大高原特色產(chan) 業(ye) 。
2020年,西藏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亮點頻現。
——國家投資1億(yi) 元的青稞產(chan) 業(ye) 集群項目開工建設;
——那曲市藏係綿羊產(chan) 業(ye) 集群項目已要求完成申報;
——林芝市茶產(chan) 業(ye) 集群項目和拉薩、山南市藏雞產(chan) 業(ye) 集群項目正在開展前期調研工作;
——新實施產(chan) 業(ye) 強鎮項目2個(ge) ,全區產(chan) 業(ye) 強鎮項目達到6個(ge) 。
……
據了解,西藏已初步建立國家、西藏自治區、地市和縣區四個(ge) 梯次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體(ti) 係,其中國家級4個(ge) ,日喀則市白朗縣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已通過認定,拉薩市城關(guan) 區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創建工作有序推進,林芝市工布江達和那曲市色尼區被批準創建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園區對產(chan) 業(ye) 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凸顯,主導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技術裝備水平、綠色發展水平和聯農(nong) 帶農(nong) 水平不斷提升,2020年國家級產(chan) 業(ye) 園總產(chan) 值預計達到85億(yi) 元。
為(wei) 了打造品牌效應,西藏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積極推動品牌創建工作,協助商務部門補充推薦肉、火腿、蛋、牛奶、食用油、食用菌、穀粉、水果等10類優(you) 質產(chan) 品入駐地球第三極優(you) 選平台;協調林芝市墨脫縣以“縣長直播帶貨”方式積極參與(yu) 中國首個(ge) “國際茶日”;推動開展青稞、犛牛、茶葉、羊絨等區域公用品牌創建。
科技支撐不斷加強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是引領農(nong) 牧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動力。西藏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以高質高效創建、測土配方施肥、良種繁殖、病蟲害統防統治等重點農(nong) 業(ye) 科技項目為(wei) 抓手,不斷開展科技培訓、創新服務模式。統籌安排2634名業(ye) 務幹部和技術人員分成7個(ge) 服務組,各組現場調研達35—40天,累計舉(ju) 辦各類培訓班300多期,培訓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12000多人次,有效打通農(nong) 牧科技服務“最後一公裏”。
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2020年共爭(zheng) 取農(nong) 牧民技能培訓資金105.75萬(wan) 元,分別在拉薩、林芝、那曲等地開展病蟲害防治、畜禽養(yang) 殖、動物防疫等技能培訓20多期,培訓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2759人次;爭(zheng) 取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2002.2萬(wan) 元,在33個(ge) 縣區以產(chan) 業(ye) 需求為(wei) 導向,精準遴選培育對象,分片區設置培訓重點,實施分層分類培訓,年度培訓高素質農(nong) 民6674人。啟動村級動物防疫員輪訓工作,完成首批9個(ge) 縣區1500餘(yu) 名村級動物防疫員、鄉(xiang) 鎮農(nong) 牧綜合服務中心動物防疫技術人員輪訓,基層動物防疫員業(ye) 務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