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晚,藏曆“古突”夜。在羌塘草原上的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申紮縣申紮鎮那查村,87歲的次旦老人一家在吃“古突”。這是一種用犛牛肉湯熬煮的麵食,包在裏麵的“餡兒(er) ”有不同寓意。吃出糌粑,代表身體(ti) 健康;吃出羊毛,代表性格溫和善良……突然間,次旦吃出來一個(ge) 太陽形狀的麵疙瘩。“這是太陽,是最好的寓意。”周圍人一陣歡呼,“快許個(ge) 新年願望吧!”
次旦笑著,胸前的黨(dang) 徽熠熠生輝。“我的新年願望是疫情消退,國家和順,人民幸福!”次旦說。
吃完“古突”,家人圍坐在身旁,次旦又講起從(cong) 前的事。
“我是1934年出生的,父母一共有7個(ge) 孩子,一家人都是農(nong) 奴。”次旦說,那時她一家幫農(nong) 奴主放牛羊。生產(chan) 的酥油幾乎都要上交給農(nong) 奴主,糌粑也吃不上。有時實在找不到吃的東(dong) 西,隻能在草原上挖野菜充饑。
“我們(men) 平時隻能住帳篷,放牧的時候沒有帳篷住,就找一個(ge) 避風的水溝,將就著睡一覺。”次旦回憶,當時身上披著羊皮當衣服,20歲之前從(cong) 沒穿過鞋子。
20世紀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剛看到‘紅漢人(當時藏族群眾(zhong) 對解放軍(jun) 的稱呼)’的時候有些害怕,後來他們(men) 到村裏幫忙挑水、放羊,感覺很親(qin) 切,跟之前見過的那些當兵的完全不一樣。”次旦說。
跟解放軍(jun) 的接觸,是次旦第一次跟共產(chan) 黨(dang) 有了聯係,她從(cong) 這些人身上感受到關(guan) 懷和尊重。
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包括次旦在內(nei) 的百萬(wan) 農(nong) 奴迎來新生。次旦家裏分到1匹馬、十幾頭犛牛、50多隻羊,這是她第一次擁有自己的財產(chan) 。
“共產(chan) 黨(dang) 分給我們(men) 牛羊,帶領我們(men) 發展生產(chan) ,我應該想著要報答。”次旦說,於(yu) 是她萌發了在自家門口升國旗的想法。
升國旗的想法是好的,但實施起來卻很困難。經過多方尋找,次旦托人找來一根竹竿,可草原風大,竹竿立不住。村裏找了一根鋼筋插在次旦家門口,自此以後,她便可以在家門口升旗了。
這一升,就是14年。
日子一天天過去,過完75歲生日,次旦突然有了一種危機感。“我年齡這麽(me) 大了,再不申請入黨(dang) ,可能這輩子都沒機會(hui) 了。”於(yu) 是她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赤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赤列說,次旦身上有一股勁,她說自己有哪些不足可以學習(xi) ,但入黨(dang) 的誌願是不會(hui) 變的。
次旦一直申請,一直被拒絕。前四次赤列都不支持,但到第五次的時候,赤列被感動了。“我同意當她的入黨(dang) 介紹人,也向上級黨(dang) 組織鄭重推薦。”赤列說。
在村黨(dang) 支部的幫助下,次旦積極參加黨(dang) 員學習(xi) 。2012年,78歲的次旦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次旦入黨(dang) 後,身上的黨(dang) 徽便再沒有摘下來過。“我現在年紀大了,很多事忘記了,但我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這個(ge) 我不會(hui) 忘。”次旦說。
每次村上組織開展黨(dang) 員活動、召開黨(dang) 員會(hui) 議,次旦總是提前到場,積極參與(yu) 。疫情期間,次旦還主動捐了錢,幫助村裏開展群眾(zhong) 工作,讓家裏人幫助做誌願活動。
“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好,大道理我說不上來。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以前糌粑都吃不上,現在想吃什麽(me) 吃什麽(me) ,想穿什麽(me) 穿什麽(me) ,日子越來越好,這是隻有共產(chan) 黨(dang) 才能做到的。”次旦說,“我雖然已經87歲了,但黨(dang) 齡隻有9年,還是個(ge) ‘年輕’的黨(dang) 員,還要繼續為(wei) 黨(dang) 、為(wei) 老百姓做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