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解放橋 不變邊疆情
在三代解放大橋上,西藏林芝邊境管理支隊墨脫大隊背崩邊境派出所的民警在檢查過往車輛和人員(2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西藏林芝邊境管理支隊墨脫大隊背崩邊境派出所的民警們(men) 忘不了去年的7月1日。那天,他們(men) 正式接管了位於(yu) 背崩鄉(xiang) 外的解放大橋。
“這座橋有特殊的意義(yi) ,交到我們(men) 手中值守,是種曆史的傳(chuan) 承。”所長喻於(yu) 一說。
這座橫跨雅魯藏布江的橋位於(yu) 中國西南邊境地區。喻於(yu) 一介紹,事實上,它是座“三代橋”。第一代大橋是解放軍(jun) 在墨脫修建的第一座鐵索大橋。
墨脫位於(yu) 藏東(dong) 南的高山峽穀中,西、北、東(dong) 三麵被喜馬拉雅山脈和崗日嘎布山阻隔,夏季降水集中,多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交通建設條件極其惡劣。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墨脫沒有一條與(yu) 外界連通的公路。
在解放大橋執勤點,西藏林芝邊境管理支隊墨脫大隊背崩邊境派出所的民警在懸掛紅燈籠(2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解放軍(jun) 進駐墨脫後,官兵們(men) 在懸崖絕壁上將原來的“獵人小徑”擴建成能容騾馬通過的崎嶇小路。1964年,第一代解放大橋建成。修橋用的主鋼繩,是部隊抽調了75名戰士排成一條“長蛇”,扛在肩上走了整整100天運進墨脫的。
在墨脫縣城2013年通公路之前,解放大橋一直是進出墨脫的必經通道,補給物資靠人背、騾馬馱,從(cong) 米林縣派鎮方向經這裏運進墨脫。因此,大橋也被稱作墨脫的“生命線”。
正是在這樣艱苦、閉塞的環境裏,誕生了墨脫軍(jun) 民團結的佳話。喻於(yu) 一說,自己2017年調到墨脫工作後,發現群眾(zhong) 對子弟兵和公安幹警特別信任。原來,早期的墨脫群眾(zhong) 過著刀耕火種、結繩記事的生活,是部隊在這裏傳(chuan) 授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驗,還開設了墨脫第一所學校。
“墨脫的隊伍,不能辜負了人民群眾(zhong) 的這份信任。”喻於(yu) 一說。
這是2004年建成的二代解放大橋(2月8日攝,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如今,墨脫的基礎設施條件已大為(wei) 改善,但夏季多發的地質災害,仍給工作生活在這裏的幹部群眾(zhong) 帶來了不小的考驗。滑坡、泥石流一發生,路就會(hui) 斷,電、通訊甚至都會(hui) 停,墨脫便成了暫時與(yu) 世隔絕的“孤島”。許多幹警的家屬來墨脫探望時都經曆過夏天斷路的情形,有時還能徒步進來,有時卻隻能兩(liang) 人隔斷路興(xing) 歎。
喻於(yu) 一經曆了背崩邊境派出所從(cong) 無到有的建立過程。建所初期對轄區進行入戶走訪時,許多村還未通硬化道路,一些十幾、二十公裏的土路開車3個(ge) 多小時才能到,有時甚至隻能步行。
盡管如此,他們(men) 還是訪遍了轄區內(nei) 每一村的每一戶,村民們(men) 都認識這些總是一腳泥的小夥(huo) 子。退伍老兵白瑪次仁反映生活上有困難,他們(men) 便給老人送去慰問品,幫他買(mai) 了家具,還為(wei) 他兒(er) 子聯係解決(jue) 了工作;為(wei) 了和門巴族等少數民族群眾(zhong) 更好地交流,所裏民警還自發學起了門巴語……
黨(dang) 的隊伍建立起的民心橋,要繼續守下去。
現在,一代解放大橋已被江水衝(chong) 毀,二代大橋於(yu) 2004年建成。2016年10月,三代解放大橋建成通車。目前,墨脫另一條與(yu) 外界連接的公路——派墨公路正在建設。這條路將沿著當年徒步進墨脫的線路修建,沿途要穿越多雄拉雪山,終點仍是解放大橋。
這座“三代橋”,又將見證祖國西南邊疆新的發展。
今年春節,背崩所裏近20名民警都沒有回家過年。由於(yu) 除夕、大年初一工作任務重,他們(men) 提前幾天在所裏吃了簡單的年夜飯,就各自奔赴點位。解放大橋上,日夜都有他們(men) 值守的身影。他們(men) 身邊,不時有派墨公路的建設者們(men) 經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桃花穀”謀“桃花財”——西藏林芝發展桃花經濟致富見聞
林芝意為“太陽的寶座”,平均海拔3100米。每逢初春,漫山遍野桃花次第盛開,與藍天白雲、雪山冰川交相輝映,成為獨特景觀。[詳細] -
行走4700米之上丨牛糞爐旁“打算盤” 顆顆撥出“幸福賬”
新春佳節,羌塘草原,牛糞爐旁;翻出舊算盤,倒上酥油茶,索傑正在算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