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隆子縣珞巴特色綠化生態苗圃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苗圃基地 謝牧 攝
藏族小夥(huo) 次仁多布傑的辦公室牆上貼著一句話——“夢想從(cong) 這裏起航”。在山南市隆子縣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他被認為(wei) 是個(ge) 不走尋常路的年輕人。
從(cong) 隆子縣城出發,延蜿蜒山路行進70公裏,就到了次仁多布傑的家鄉(xiang) ——海拔3100多米的邊境鄉(xiang) 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生活在這裏的人們(men) 世代以放牧務農(nong) 為(wei) 生,但年輕的次仁多布傑卻決(jue) 定換個(ge) 活法。2016年4月,他接受了中國就業(ye) 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的創業(ye) 項目培訓後,打算建立苗圃基地。
圖為(wei) 次仁多布傑在查看沙棘生長情況 謝牧 攝
“在內(nei) 地有很多苗圃基地,能發揮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我們(men) 隆子縣還沒有這樣的苗圃基地。”一開始,家裏人擔心他會(hui) 失敗,隻有爺爺非常支持。次仁多布傑說:“我爺爺說,把家鄉(xiang) 弄得漂亮是好事,我就大膽去做苗圃基地了。”
2017年2月,次仁多布傑通過創業(ye) 項目培訓老師的引薦,走出家門前往離家2400多公裏的甘肅嘉峪關(guan) ,學習(xi) 苗木種植、防病蟲害等技術。這一年,隆子縣珞巴特色綠化生態苗圃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正式成立。
他是隆子縣第一個(ge) 用沙棘種子育苗的人。然而,理想很豐(feng) 滿,現實卻很骨感,合作社“起航”後的旅途並非一帆風順。2018年,次仁多布傑種下價(jia) 值3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的沙棘種子,但由於(yu) 環境複雜、經驗不足等原因,全部種植失敗。次仁多布傑並沒有因此放棄,而是開啟技術攻關(guan) 。如今,合作社已培育出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區成活率達95%以上的沙棘苗。此外,他們(men) 還培育出了適應高海拔生長的花椒苗、黃牡丹、紅豆杉、西藏竹柳等20多種苗木。
“在隆子縣,幾乎人人都會(hui) 種沙棘樹,但掌握了技術要領才能種出好的沙棘樹”。次仁多布傑一邊研究如何在高海拔地區培育苗木,一邊把自己的經驗技術傳(chuan) 授給合作社的村民。
合作社的成立,也為(wei) 附近不能外出就業(ye) 的村民提供了就業(ye) 崗位。現在,合作社共有33名成員,其中20多名成員通過學習(xi) 當上了技術員。
赤來羅布是葉巴村的村民,來到苗圃基地前靠種地為(wei) 生,小學文化的他現在已是苗圃基地的一名技術員,每年能增收2萬(wan) 多元。
“2018年的時候我買(mai) 了一輛皮卡車,現在已經跑了8萬(wan) 多公裏。”為(wei) 了苗木的銷路,次仁多布傑時常奔波在西藏各地,“去年苗圃基地收入40多萬(wan) ,賣苗木收入20多萬(wan) ,承接了一些綠化項目收入也有20多萬(wan) ”。
關(guan) 於(yu) 牆上貼著的“夢想從(cong) 這裏起航”,次仁多布傑告訴記者,現在擁有的120畝(mu) 苗圃就是夢想的起點。西藏多地水源短缺、土質複雜,很多植物在這樣的高海拔環境難以存活,但他計劃培育出更多適合西藏複雜條件生長的苗木,並已開始試驗。
2019年11月,隆子縣被中國生態環境部命名為(wei) 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次仁多布傑說,今後,我們(men) 會(hui) 把苗圃的規模做得更大,在西藏種下更多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